
欺骗迷惑。 汉 焦赣 《易林·革之坎》:“华言风语,乱相誑误,终无兇事,安寧如故。”《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 魏 家不採録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譌得行其志,听 幽州 刺史、 东莱 太守誑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二年》:“议者咸称 太平公主 令胡僧 慧范 曲引此曹,誑误陛下。”
“诳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欺骗迷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基本解释
“诳误”读作kuáng wù(注意:部分网页误标为“kuáng hài”,应为“wù”),指通过虚假言行欺骗他人,使其产生错误认知或陷入迷惑状态。例如《易林·革之坎》提到“华言风语,乱相诳误”,即用浮夸言辞扰乱对方判断。
字词构成分析
文献使用实例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或人际欺骗行为。例如《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注引韦昭《吴书》提到“诳误之言”,指他人用虚假言论损害自身名誉。
注意要点
如需进一步探究该词的经典用例,可参考《易林》《三国志》等文献。
诳误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欺骗、误导、说假话。当一个人故意用不实的言语、行为或手段来引导他人误解或相信虚假的事物时,我们可以说他诳误了他人。
诳误由“讠”和“㔾”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讠”部表示言语,而“㔾”部是声符旁,表示有关声音的事物。诳误的总笔画数是15画。
诳误最早出现在《康熙字典》中,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意思基本保持不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诳误的繁体字是「詿誤」。
在古代,诳误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文时期,诳误的写法可能更加简化或有所变化。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1. 他诳误了我,让我相信了一个虚假的事实。
2. 老师警告学生们不要被同学的诳误所蒙蔽。
以下是与诳误相关的一些词语:
诳骗、诳言、误导、欺骗、虚假、不实、骗局、诈骗。
近义词:欺骗、骗取、蒙蔽、瞒骗。
反义词:真实、诚实、坦率、真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