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五代荆浩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匡庐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创作的水墨山水画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关于该画作的综合解析:
词语来源与背景
“匡庐”指江西庐山,得名于殷周时期匡裕隐居成仙的传说。画作标题源自元代柯九思的题字“写出庐山五老峰”,以艺术手法呈现文人心中理想的庐山形象。
画面内容与构图
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中央主峰巍峨耸立,层峦叠嶂环抱,山间瀑布飞泻而下,山下溪流蜿蜒,点缀村舍、渔舟及行人。这种布局体现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艺术特色
历史价值
该作品是现存最早的绢本水墨山水画之一,标志着中国山水画从人物背景到独立画种的成熟,对宋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题跋、印章等细节,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或相关学术研究资料。
《匡庐图》是一幅古代传世名画,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匡庐传说。在这幅画中,传说中的古人匡庐建造君主的庐舍,寓意着扶持良好统治的理念。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匡庐图》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匡”和“庐”两个部分。其中,“匡”的部首是“勹”,含义是扶助、辅佐,共有4画;“庐”的部首是“广”,表示房屋、建筑,共有5画。
《匡庐图》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化背景。根据传说,匡庐是一个古代英雄,他致力于建造宫殿,为君主提供一个优质的居住环境。这幅画以他的故事为主题,展现了扶持和辅助统治者的理念。
《匡庐图》的繁体字为「匡廬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很多变化。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匡庐图》的写法为「㔾辢図」,字形和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辨认出来。
1. 《匡庐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颗明星。
2. 这幅画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匡庐的英勇和智慧。
组词:匡扶、庐舍、图画
近义词:匡助、扶助、庐墙、图像
反义词:败庐、坍塌、破败、文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