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匡庐图的意思、匡庐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匡庐图的解释

中国画。五代荆浩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匡庐图”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创作的一幅传世水墨山水画杰作。其含义可从词义和画作本体两个层面理解:

  1. 词义解析:

    • 匡庐: 指中国江西省的庐山。“匡庐”是庐山的古称和雅称。相传周朝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山,后得道仙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名“匡庐”或“庐山”。
    • 图: 指图画、绘画作品。
    • 合义: “匡庐图”直译为“描绘庐山的图画”。在艺术史语境中,它特指荆浩以庐山(或其理想中的北方高山)为灵感来源或表现对象创作的这幅特定画作。
  2. 画作本体(荆浩《匡庐图》):

    • 作者与时代: 由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约850-?)所作。荆浩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 内容与风格: 该画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巍峨耸立的主峰,山间有瀑布、溪流、屋舍、小桥、行旅人物等。画面气势雄浑,意境深远,体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特色。荆浩在理论上提出“图真”、“搜妙创真”,在技法上讲究笔法的变化与墨色的运用,追求表现山水的内在精神和气韵,《匡庐图》是其艺术主张的实践典范。
    • 艺术地位: 《匡庐图》被公认为中国水墨山水画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它集中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成就,是研究早期山水画的重要实物依据。
    • 现藏与形制: 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绢本水墨画,立轴装裱。

“匡庐图”一词,在汉语词典层面,意指“描绘庐山的图画”。在艺术史和文化遗产领域,它特指五代画家荆浩创作的、以庐山(或北方高山意象)为题材的传世水墨山水画名作。该作品以其雄浑的构图、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匡庐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创作的水墨山水画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关于该画作的综合解析:

  1. 词语来源与背景
    “匡庐”指江西庐山,得名于殷周时期匡裕隐居成仙的传说。画作标题源自元代柯九思的题字“写出庐山五老峰”,以艺术手法呈现文人心中理想的庐山形象。

  2. 画面内容与构图
    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中央主峰巍峨耸立,层峦叠嶂环抱,山间瀑布飞泻而下,山下溪流蜿蜒,点缀村舍、渔舟及行人。这种布局体现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3. 艺术特色

    • 笔墨技法:融合皴染技法,山石肌理浑厚,树木刻画细腻,展现水墨的层次感。
    • 空间表现:通过高远与深远的透视法,营造出宏大的空间感,成为早期山水画典范。
  4. 历史价值
    该作品是现存最早的绢本水墨山水画之一,标志着中国山水画从人物背景到独立画种的成熟,对宋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题跋、印章等细节,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或相关学术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埃米尔哀赞般倕榜运保卫延安扁心蚕屋毳锡厝火鹾筴惔焚当实调征放生池翻贺为吊逢君之恶官徵含味洪细厚幸歡门化翼湖唇洄壖见财家孙搢綎禁欲主义济育拘碍客怀夸功诳谝壼德链带林莽离携龙驹啰説白道履性面染明窗浄几目断泥猪瓦狗钤制轻羽三槐九棘三条深仇大恨世尊枢衡睡味死账孙阳铤钥王法违弃蜗牛舍遐絶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