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xes] 賦稅
受災區可免部分課稅
(1).賦稅。 唐 白居易 《登阊門閑望》詩:“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
(2).征收賦稅。《元史·食貨志二》:“ 山東 之鹽: 太宗 庚寅年,始立 益都 課稅所。”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公室為挽救自己的式微,便被逼得把傳統的公田制打破,而公開承認私有,對于私田一律課稅。”
課稅是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對納稅義務人征收貨币或實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課稅是政府實施財政政策的重要手段,通過法律強制征收,體現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本質是調節經濟活動、獲取財政收入。
課稅對象
即征稅的客體,是區别不同稅種的核心标志。例如:
按稅種分類
特殊類型
基本原則
包括公平性、效率性、穩定性等,确保稅收合理分配并減少社會矛盾。
主要作用
課稅行為需嚴格遵循稅法規定,不同稅種的征收對象、稅率及用途均有差異。如需了解具體稅種細節,可參考相關財稅法規或權威解讀。
《課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支”。其中,“讠”是從“言”變形而來的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意思,“支”則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與金錢、財富相關的意思。
按照筆畫順序,漢字“課”共有五個筆畫,其中包括一劃、一撇、一橫、一撇、一橫;“稅”共有七個筆畫,包括一撇、一撇、一撇、一捺、一豎、一撇、一橫。
《課稅》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中的一句詩:“耳目所課,心之憂矣。”其中的“課”指的是征收稅款的意思。後來,“課稅”就成為了指國家或政府對個人或企業征收稅款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課”保留了本字的形狀,而“稅”則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稍有不同。古代《說文解字》中“課”的字形為“教”字下加“辛”,表示被教導的意思;而“稅”的字形為田字旁加“目”,表示用眼查看田産的意思。後來,“課稅”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例句:
1. 每年公司都要按時向政府課稅。
2. 政府對不同行業的企業采取不同的課稅政策。
組詞:征稅、稅收、納稅、免稅、逃稅等。
近義詞:征稅、納稅。
反義詞:減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