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地講授。《後漢書·桓榮傳》:“ 莽 敗,天下亂。 榮 抱其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雖常飢困而講論不輟,後復客授 江 淮 閒。”《後漢書·鮑昱傳》:“ 昱 字 文泉 。少傳父學,客授於 東平 。”《後漢書·鄭興傳》:“ 興 去 蓮勺 ,後遂不復仕,客授 閿鄉 ,三公連辟不肯應。”
“客授”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學者或教師離開原籍,在外地從事講學或學術傳授的活動。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構成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東漢文獻,常與戰亂、學術傳播相關。例如: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類似今天的“客座教授”,但“客授”更強調因客觀條件(如避亂)被迫異地教學,而非現代的制度化聘任。
“客授”是古代特定曆史背景下産生的詞彙,生動體現了學者在動蕩環境中堅持學術傳承的文化現象。其釋義可參考權威典籍如《後漢書》,其他網絡釋義多基于此類文獻延伸。
《客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外地客人給予的教誨或指導。這種教誨或指導往往具有深刻的見解和重大的啟示,能夠幫助人們提升自己的認識和能力。
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律,我們可以将《客授》拆分成兩個部首和十一個筆畫:
- 部首:宀(宀是表示屋頂的部首)和扌(扌是表示手的部首)。
- 筆畫:宀部為三畫,扌部為八畫。
《客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文中,在《荀子》一書中有關于客授的描述:“寬大宣洩而不能專用,囊括天下而不能自挈者,非所以能來客授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隻是空泛地學習而不能真正運用,隻是廣泛地獲得知識而不能深入思考,則無法真正領悟和運用客人的教誨。
《客授》在繁體中的寫法同樣是“客授”,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關于《客授》一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會使用一些已經不再常見的字形和寫法。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我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
1. 他受到了一位名師的客授,從而在學術研究上有了很大突破。
2. 這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客授的心得體會,對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
與《客授》相關的組詞有:
- 客人
- 授課
- 授業
- 私授
與《客授》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教誨
- 啟示
- 教導
- 指點
與《客授》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自學
- 自悟
- 自領
- 自由探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