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乖龙,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苦于行雨而到处藏避,故俗称“避乖龙”。《太平广记》卷四二五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郭彦郎》:“世言乖龙苦於行雨,而多窜匿,为雷神捕之。”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到这戌字上呵水成形,火长生,避乖龙大小运今年併。”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多谢你老禪师倒赔了纸墨,不想那避乖龙肯分的去碑上起,可早霹靂做粉零麻碎。”
(2).借指避开。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这一个鎗去疾,那一个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
“避乖龙”是一个源自中国神话的词语,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乖龙”是神话中一种因厌倦行雨而四处躲藏的龙,常被雷神追捕。因此民间将这种逃避行雨的龙称为“避乖龙”。相关记载见于宋代《北梦琐言》及元代戏曲,如马致远《陈抟高卧》中「到这戌字上呵水成形,火长生,避乖龙大小运今年併」。
元代文学作品中,该词被赋予借代义,表示「主动避开」某种状态或事物。例如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通过「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的描写,比喻激烈交锋中的闪避动作。
此词多出现于古典戏曲和文学作品,现代已较少使用。其核心意象融合了神话生物的拟人化特征与世俗的生存智慧,既反映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暗含对现实处世的隐喻。
注:更多详细用例可参考《太平广记》《北梦琐言》及元代杂剧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