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稱自己的軍隊。古代按田畝出車徒,因稱兵卒、車輛為賦。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七:“ 梁祖 曰:‘ 王公 朋附 并汾 ,違盟爽信,弊賦已及於此,期於無舍。’”參見“ 敝賦 ”。
“弊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謙稱自己的軍隊,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北夢瑣言》卷十七記載,五代後梁太祖朱溫曾言:“弊賦已及于此,期于無舍”,意為“我的軍隊已到達這裡,不會退讓”。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軍事制度的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夢瑣言》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
弊賦(bì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不好的負擔或賦稅。它具有負面的含義,表示一種不利的、不幸的負擔。
拆分部首和筆畫:弊賦的拆分部首是手扌(shǒu)和礻(shì),分别是手部和示部的漢字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與繁體:弊賦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意義相關的漢字組合而成。
弊的繁體字為弊,賦的繁體字為賦。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弊字的寫法較為簡單,通常不帶多餘的裝飾,直接書寫橫畫。
賦字的古漢字寫法較為複雜,由多個部首組成,例如在戰國時期的古漢字寫法中,賦字形似一個房屋狀結構。
例句:1. 他每月要繳納很高的弊賦。
2. 這個國家的人民為了應對高額的弊賦而生活拮據。
組詞:弊政(bì zhèng):指不好的政策或政府行為,給人民帶來負面影響。
賦稅(fù shuì):指由政府對公民收取的各種稅款,包括直接和間接的稅收。
近義詞:負擔(fù dān):指一種頭重腳輕的負重或責任,相當于弊賦中的弊。
稅賦(shuì fù):與弊賦相似,指政府對人民收取的各種稅款。
反義詞:利賦(lì fù):與弊賦相對,指好的負擔或賦稅,給人們帶來收益或福利。
益賦(yì fù):與弊賦相對,指有利的負擔或賦稅,對國家或人民有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