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鼈行的意思、鼈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鼈行的解釋

比喻慎重行事。《關尹子·三極》:“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鼈行。”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鼈》“鼈行蹩蹩,故謂之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鼈行(biē xíng)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鼈的爬行姿态

指鼈(甲魚)在水中或陸地上緩慢爬行的動作。因鼈行動遲緩、姿态笨拙,古人常以此形容遲緩或笨重的狀态。

文獻依據:

《禮記·月令》載“水潦盛昌……鼋鼍蛟龍鼈行”,東漢鄭玄注:“鼈行,謂鼈之行動也。”

《說文解字》釋“鼈”為“甲蟲,行遲”,間接說明其行動特點。


二、引申義:比喻行動遲緩或能力低下

後引申為對人的貶義形容,指行事拖沓、效率低下,或能力不足、愚笨笨拙。

典籍例證: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曾用“鼈行”諷刺迂腐文人:“終日鼈行龜步,終不成器。”

現代漢語中,此義多見于方言或諷刺性表達,如“做事鼈行鼈步”形容動作緩慢。


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鼈行”為書面語詞,标注“形容行動遲緩笨拙”,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于文學或方言中。


結語

“鼈行”兼具動物行為描述與人性化比喻的雙重含義,其核心始終圍繞“遲緩笨拙”的意象,體現了漢語通過自然觀察投射人文評價的語言智慧。


參考來源:

  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
  2.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3.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
  4.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5.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鼈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來源綜合解析:

一、古籍中的本義:比喻慎重行事

  1. 核心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關尹子·三極》的“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鼈行”,意為聖人在處事時如同鼈的行動般謹慎穩重。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注解:“鼈行蹩蹩,故謂之鼈”,通過鼈行走時緩慢試探的姿态,引申出審慎的處事态度。

  2. 語境特點
    多用于描述具有智慧或權威者的行事風格,強調思慮周全而非單純的速度遲緩。

二、現代引申義與方言用法

  1. 行動遲緩的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如、6)将“鼈行”理解為行動笨拙緩慢,這可能是基于鼈的生物特性産生的通俗化解讀,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

  2. 河南方言的特殊含義
    在河南部分地區,“鼈行”被用作“德行”的諧音替代詞,帶有調侃或貶義色彩(如“瞧你那鼈行”),屬于地域性俚語表達。

三、使用建議

注:不同釋義的權威性排序為:古籍本義 > 方言用法 > 現代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笨嘴笨舌慚悲朝弁赤人抽毀蔥綠翠黛铤鹿遞相端志飛苞驿篚飛鞚分茅賜土分撇趺鼻甘結蠱蕩故弄玄虛黑運紅蟹彙款單夥并惑突兼吞尖嘴猴腮蛟龍玉匣鏡匳扣齒淩晨崚峋眊眊稍稍明習募民腦滿腸肥逆居敲金擊玉啟丐齊物論日月潭山崩地陷賞不當功設朝生發油食天試音收伏四輩四門鬥裡絲縧塘埝體查頭油玩華磑牛委知無感賢巧閑習邪言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