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崄"。2.猶極險。亦指極險之處。3.越過險阻。
亦作“絕嶮”。1.猶極險。亦指極險之處。《詩·小雅·正月》:“終踰絶險,曾是不意。”《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嶮而靡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漾水》:“西去 大劍 三十裡,連山絶險,飛閣通衢,故謂之 劍閣 也。”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無高山大陵,曠途絶險,為之關隔也。”
2.越過險阻。《慎子·威德》:“絶險歷遠者,不慢於禦。”《史記·刺客列傳》:“鄉使 政 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絶險千裡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 韓 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 嚴仲子 也。”
“絶險”是“絕險”的繁體寫法,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結構和曆史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
“絕”有“斷絕”“極盡”之義,“險”指地勢險要、危險之處。二字組合表示“極險要之地”,多用于描述山川關隘的險峻地勢。例如《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絕險之地,兵家必争”,強調地形對軍事防禦的重要性。
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絕險”可引申為極端危險的情境或事物。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及:“凡言絕者,皆窮極之辭”,結合“險”的危殆含義,可理解為“窮盡險境”。
現代用法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絕險”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包含雙重指向:
權威參考
“絶險”(jué xiǎ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極險之地
指極其險要或危險的地方,如“連山絶險”形容山勢連綿險峻。
例句:《後漢書·文苑傳》中“路絶嶮而靡緣”,即描述險阻難行的道路。
越過險阻
作為動詞時,表示跨越險要地形或克服重大困難。如《慎子·威德》提到“絶險歷遠者,不慢於禦”,強調駕馭者在險境中需謹慎。
異體與演變
該詞亦寫作“絕嶮”,屬于古漢語中的異體字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水經注》《後漢書》等文獻。
白題舞變釁斌斌彩色影片參會笞刑抽抽搐搐詞牋疵污悴憏存身搭咕彫绮艓子度關繻渡輪珥珰坊郭煩膺瘋癫識倒胳膊廣道貴忙谷碌碌哈巴狗铧觜賈店減戶家雁靜嘿金口木舌趷躂科讁狂虐來觐悢怆兩個肩膀扛張嘴離珠漏風陋淺麻線道腦瓢排定殍殣平場裒綴燂爍晴川親嘴起羞取怨沙鈎少長壽屏睡味殊形汰侈讨正鄉男小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