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崄"。2.猶極險。亦指極險之處。3.越過險阻。
亦作“絕嶮”。1.猶極險。亦指極險之處。《詩·小雅·正月》:“終踰絶險,曾是不意。”《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嶮而靡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漾水》:“西去 大劍 三十裡,連山絶險,飛閣通衢,故謂之 劍閣 也。”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無高山大陵,曠途絶險,為之關隔也。”
2.越過險阻。《慎子·威德》:“絶險歷遠者,不慢於禦。”《史記·刺客列傳》:“鄉使 政 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絶險千裡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 韓 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 嚴仲子 也。”
“絶險”(jué xiǎ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極險之地
指極其險要或危險的地方,如“連山絶險”形容山勢連綿險峻。
例句:《後漢書·文苑傳》中“路絶嶮而靡緣”,即描述險阻難行的道路。
越過險阻
作為動詞時,表示跨越險要地形或克服重大困難。如《慎子·威德》提到“絶險歷遠者,不慢於禦”,強調駕馭者在險境中需謹慎。
異體與演變
該詞亦寫作“絕嶮”,屬于古漢語中的異體字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水經注》《後漢書》等文獻。
絶險(Jué xiǎn)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極度危險”或“極高風險”的意思。
絶險的部首是糸(mì)部,結構上屬于紅(hóng)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7。
絶險一詞的來源有兩個部分。其中,“絶”(jué)表示“極度”或“徹底”,而“險”(xiǎn)表示“危險”或“風險”。合在一起,就表示極度危險。
絶險的繁體字為絕險(jué xiǎn)。
在古代,絶險的寫法為絕險(jué xiǎn)。
1. 這次登山活動非常絶險,要做好充分準備。
2. 這是一項絶險的冒險活動,不是每個人都敢嘗試。
3. 不了解情況就輕率行動很絶險。
1. 絶境(jué jìng):指極其危險或困難的境地。
2. 絶路(jué lù):指無法繼續前進的道路,形容陷入極度困境。
1. 危險(wēi xiǎn):指可能會造成傷害或損失的狀況。
2. 風險(fēng xiǎn):指未來發生不确定事件所帶來的可能損失。
1. 安全(ān quán):指沒有危險或風險的狀态。
2. 平穩(píng wěn):指沒有波動或擾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