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決詞 ”。表示确定語氣的助詞。與“疑辭”相對。 唐 柳宗元 《複杜溫夫書》:“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也邪通用例》:“使不達此例,則以疑詞為決詞,而于古人之意大謬矣。”
“決辭”是漢語語法中的一個術語,指表示确定語氣的助詞,與表示疑問的“疑辭”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決辭(又稱“決詞”)是古代漢語中用于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的助詞,常見于文言文。例如“矣”“耳”“焉”“也”等字,均用于句末表達确定性結論。
與疑辭的對比
唐代柳宗元在《複杜溫夫書》中明确區分:“乎、欤、耶、哉、夫”為疑辭(疑問語氣詞),而“矣、耳、焉、也”為決辭。例如“此必然矣”中的“矣”即強化肯定。
古籍依據
清代學者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強調,若混淆疑辭與決辭,會導緻對文意的誤解。這體現了決辭在文言理解中的關鍵作用。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決辭的概念主要用于古文研究領域,幫助分析句子的語氣和邏輯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及柳宗元相關文獻。
決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表示“決定、決絕”的意思。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冂”和“言”,其中“冂”是上方封閉的方框,表示封閉的意思,而“言”則代表“語言、說話”的意思。
決辭的拆分筆畫為5畫,具體的書寫順序為:“言”字的左右兩邊先寫,再在上方畫一個封閉的方框。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決”字的左邊是一個冰凍的水滴,表示“冰冷”的意思,而“辭”字的字形是一個人的肩膀和嘴巴,表示“主動離去”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字合并成了現代的“決辭”。
在繁體字中,決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一些字形稍有差異。例如,“決”字的左邊用一個橫線連接,像是一個矩形的蓋子,表示封閉的意思;而“辭”字的右邊是一個縱向的點,表示說話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關于決辭的例句:
與決辭相關的詞語還有:
與決辭相反的詞語是遲疑、猶豫、未決等。它們表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