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苾刍的意思、苾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苾刍的解釋

亦作“ 苾蒭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語以喻出家的佛弟子。為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诃補羅國》:“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 三藏 ﹞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時 阿難陀 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苾刍”是佛教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詞義

苾刍(拼音:bì chú),梵語音譯詞,意為“比丘”,指佛教中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修行者。其女性對應稱謂為“苾刍尼”(即比丘尼)。該詞源自西域一種草名,梵語借其特性(如芳香、堅韌)比喻出家弟子的德行。

2.宗教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苾刍”特指已完成剃度、受持具足戒(包括250條戒律)的僧侶,代表正式皈依佛門的修行者。如《瑜伽師地論》提到:“苾刍當知于諸法中,假立有我。”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亦記載:“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3.曆史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佛教經典及古代文獻。例如,白居易曾寫道:“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 清代詩句中亦有“中有古佛立亭亭,苾刍合十朝誦經”的描述。

4.讀音與字形

“苾刍”是佛教對男性僧侶的正式稱謂,強調其受戒身份與修行責任。如需進一步了解戒律内容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苾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禾苗的割下部分。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禾木、刂、丨,總共有10個筆畫。苾刍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為繁體字。 苾刍一詞來源于古代農耕生活,用來描述收割後留在地上的禾苗的殘餘部分。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采用了繁體字的形式,展現了古人對形象的生動描繪。 以下是一些有關苾刍的例句: 1. 農民們在割禾時将苾刍收集起來,作為飼料。 2. 秋天,田間的苾刍被清理得幹幹淨淨。 關于苾刍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可能因為這個詞較為特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較難找到。如果需要查找有關的其他信息,請提供更加具體的要求。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