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雞蹠 ”。雞足踵。古人視為美味。語本《呂氏春秋·用衆》:“善學者若 齊王 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高誘 注:“跖,雞足踵。” 三國 魏 應璩 《雜詩》之一:“狂言雖寡善,猶有如雞跖。雞跖食不已, 齊王 為肥澤。”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生魚熊掌,《孟子》所稱。雞跖猩脣,《呂氏》所尚。” 宋 陸遊 《龜堂雜興》詩之一:“朝來地碓玉新舂,雞蹠豚肩異味重。”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成婚》:“雞跖猩脣羅五鼎,紅肥錦縷飛霜,肉臺盆内總膏粱。”
“雞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雞跖”指雞的足踵(即雞腳掌與腳趾連接的部位),在古代被視為美味佳肴。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用衆》的典故:齊王吃雞時,必食數千雞跖才滿足。
二、文化引申
美食象征
古人将雞跖與“猩脣”“熊掌”等并列為珍貴食材,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雞跖猩脣,《呂氏》所尚”。
治學隱喻
因齊王食雞跖需“數千而後足”,該典故被引申為“治學需日積月累”的寓意,如三國應璩詩句“雞跖食不已,齊王為肥澤”即暗含此意。
三、文字構成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化研究領域。
雞跖(jī zh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雞(jī)和跖(zhé)。
雞的部首是鳥,跖的部首是足。
雞的筆畫數為7,跖的筆畫數為8。
雞跖詞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相傳在古代中國,有一種奇特的神獸,它的前半身是一隻雞,後半身卻是一隻狐狸。這種神獸被稱為“雞跖”。因為它的前半身像雞,後半身像狐狸,所以人們将其稱為雞跖。
雞跖的繁體字為雞蹠。
在古代,雞跖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中,雞的上方有一個小點,跖的下方有一個小彎折。
1. 雖然外表溫柔可人,但她内心卻隱藏着一顆如雞跖般狡猾的心思。
2. 那個男人的腳步輕盈,猶如雞跖般不發出任何聲音。
組詞:雞冠、雞翅、象雞、雞犬不甯。
近義詞:雞腳。
反義詞:雞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