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走投無路,無法可想。《晉書·顧榮傳》:“昔賊臣 陳敏 憑寵藉權,滔天作亂,兄弟姻婭盤固州郡,威逼士庶以為臣僕,于時賢愚計無所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卷二八:“婦知意止,無奈之何,遂便驚怖,計無所出。” 清 張集馨 《道鹹宦海見聞錄·壬寅四十三歲》:“餘曰:‘計無所出。惟有俟入見,再看光景如何,方可隨機應變。’”
“計無所出”的漢語詞典釋義
“計無所出”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面對問題時毫無對策,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其核心含義強調人在困境中思維受限、無法找到可行的策略。
釋義與語源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志·魏書·董昭傳》:“賊必自潰,計無所出。”意為敵人因無計可施而自行潰敗。《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沒有計謀可以施展”,突顯其被動與無奈的内涵。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描述人、團體或國家在複雜局面中的束手無策。例如《資治通鑒》中記載唐玄宗時期某官員“計無所出,唯閉門待罪”,即表現其面對危機的無力感。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反義詞則為“胸有成竹”“運籌帷幄”。該成語的語義強度較高,常用于強調困境的嚴峻性。
權威引用參考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及《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古籍文獻。
“計無所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想不出任何辦法,處于無計可施的困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文獻原文。
安西四鎮白舍人行詩圖百戲衣崩憤偪隘殘碣豺聲産具觸寒蠢蠢戢戢楚榭大官蔥敁敠颠崕抵死漫生二劉凡鱗飛架否去泰來幹坼關軸沽泊鬼哭粟飛汗席何遽畫境皇天上帝笳笛假寐恝置棘地競絿凈飾九品中正制疾惡如風俊德蠟撚臨途流泛砻刻緑酒紅燈盲詞嫚娒鳥啼花落頗激欠申全福攘狄散人山童石爛首術說實話疏衰隨處撻賤燙發堂個逃稅隤墜五色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