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鸠槃茶的意思、鸠槃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鸠槃茶的解釋

猶鸠盤荼。《佛藏經·念僧品》:“若人作是分别,是男是女,是天是龍,是夜叉,是乾闥婆,是鳩槃茶,是法是非法,作是分别已得種種事。”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鸠槃茶》:“‘鳩槃茶’乃佛經語,或作‘拘辨茶’、‘究槃茶’、‘恭畔茶’、‘弓槃茶’,皆一也。言甕形似冬瓜也,以是為喻,狀其容之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鸠槃茶(jiū pán chá)是佛教術語中的音譯詞,源自梵語“Kumbhāṇḍa”(कुम्भाण्ड),屬于佛經中“天龍八部”之一,亦作“鸠槃荼”“究槃荼”等。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化背景: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1. 梵語來源

    梵語Kumbhāṇḍa 由 kumbha(甕、瓶)與 aṇḍa(卵、睾丸)組合而成,直譯為“甕形鬼”或“陰囊鬼”,因其腹部膨大如甕而得名。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 漢語釋義

    • 形貌特征:佛經描述其為身形矮胖、腹部鼓脹、行動遲緩的鬼類,常被視為食人精氣之惡鬼。
    • 身份屬性:隸屬夜叉族,為毗沙門天(多聞天王)的眷屬,護持佛法但相貌丑陋。

      來源:《法華經·陀羅尼品》


二、文化意涵與演變

  1. 佛教經典中的角色

    • 《地藏經》将其列為危害衆生的“惡鬼”之一,需以佛法降伏。
    • 《楞嚴經》稱其能幻化美形迷惑世人,實為“啖人精氣”的精怪。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卷19

  2. 文學形象的轉化

    明清小說中,“鸠槃茶”漸與“冬瓜鬼”“甕形精怪”關聯。如《西遊記》第六回提及“鸠槃”為陰司鬼卒,折射民間對佛經鬼神的世俗化演繹。

    來源:吳承恩《西遊記》(明刻本)


三、權威典籍引用

  1.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

    “鸠槃荼,梵語也,此雲陰囊鬼。其形如冬瓜,行動時以頭為足。”

    來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數據庫

  2. 《漢語大詞典》

    釋為“佛經中一種吸人精氣的鬼”,并引《法苑珠林》:“鸠槃荼鬼,蹲踞土埵,形如冬瓜。”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37頁


四、跨文化對照

文化體系 對應形象 特征描述
印度佛教 Kumbhāṇḍa 腹部膨大、持杖護法
中國民俗 “冬瓜鬼”“甕中精” 幻化人形、作祟緻病
日本傳說 瓢箪小僧(ひょうたんこぞう) 葫蘆形妖怪,與“鸠槃荼”同源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 (1922). 《佛學大辭典》. 上海醫學書局.
  2. 慧琳. (唐). 《一切經音義》. 大正藏第54冊.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1994).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大正新修大藏經》電子版. 訪問鍊接

(注:古籍原文引用已标注文獻來源,現代釋義參考權威辭書及佛學研究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鸠槃茶”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源與基本含義

  1. 佛經音譯詞
    “鸠槃茶”(或作鸠盤荼)是梵語音譯詞,在佛經中指一種鬼怪,屬于佛教“天龍八部”中的夜叉類。其名稱有多種異體寫法,如“拘辨茶”“究槃茶”“恭畔茶”“弓槃茶”等,均為同一詞彙的不同音譯形式。

  2. 形象特征

    • 外形比喻:因身形似冬瓜或甕(腹部寬大,無頭無腿),故以“冬瓜鬼”“甕型鬼”為俗稱。
    • 象征意義:佛經中常以此鬼形容丑陋容貌,後引申為對丑婦的貶稱。

文化與文學中的引申

  1. 佛教文化中的角色
    鸠槃茶被認為是食人精氣、制造夢魇的鬼怪。例如,宣化上人曾解釋:人在夢魇中無法動彈,即是受此鬼侵擾。

  2. 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 唐代《太平廣記》引《笑言·鄰夫》描述婦人勞作時的樣貌:“遙看煙裡面,恰似鸠盤茶”,以鬼怪比喻其丑陋。
    • 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考證了該詞的佛經來源及比喻邏輯。

“鸠槃茶”是一個融合宗教、文學與民俗的詞彙,既指向佛教中的特定鬼怪,也衍生出對容貌或形态丑陋者的比喻用法。其形象通過佛經傳播至民間,成為古代文學中獨特的文化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束甲不乃慘然稱娖赤甲大羅神仙淡泊明志大盼盼抵忤東門之達短詠腐俗福助改析艮背顧寵桂酒寒羞結風記室僦車拘畏闿導開園口茄目瞠廉勤梨花犂铧留目荦荦大端梅花笛門軍米粉肉鑷工牌金蒲服恰來钤韬塹淵犬子去任入寶山而空回閃多上宿攝空神衣使星屬讬殊偉聳擢孫金堂花填撫屠裂玩黩晚母違幹校武瀉痢洩洩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