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聳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 召公 大賢,猶舍甘棠,區區小國,而臺觀隆崇,驕盈於世。”
(2).指高聳的山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從嶺塢升降,五裡,有一、二家在南隴下,為 保定舖 。從其側西上嶺,漸陟隆崇。”
(3).尊崇,優厚。《後漢書·郎顗傳》:“陛下宜加隆崇之恩,極養賢之禮,徵反京師,以慰天下。”
(4).推崇;器重。《後漢書·李固傳》:“ 瓊 ( 黃瓊 )久處議郎,已且十年,衆人皆怪始隆崇,今更滞也。” 李賢 注:“隆,高也。崇,重也。”《三國志·蜀志·費詩傳》:“今 漢王 以一時之功,隆崇於 漢升 ,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 宋 曾鞏 《開府儀同三司制》:“所以隆崇大臣,古今之通判也。”
(5).興盛。《世說新語·輕诋》“ 安固 者, 高柔 也” 劉孝标 注引 晉 孔統 《柔集叙》:“ 柔 家道隆崇。” 明 袁宏道 《與龔惟長先生書》:“尊家道隆崇,百無一闕,歲月如花,樂何可言。” 郭沫若 《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教化是隨時運而進展的,禮樂行政以 周 代為隆崇。”
(6).崇高,高超。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以謂足下資性卓絶,造德隆崇,出之淵淵,等輩鹹伏。”
(7).重大。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二日》:“本領未免太低,責任又過于隆崇,赤手空拳,有誰能鼓舞我的馀勇?”
“隆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及經典文獻用例:
高大、高聳
這是“隆崇”最核心的本義,形容物體(尤指山嶽、建築等)在空間上巍峨聳立的狀态。
例證: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其下十餘裡,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其間首尾百六十裡,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中描繪的山勢即可用“隆崇”形容其高大險峻之态。
崇高、尊貴
由物理空間的高大引申指地位、聲望、品德等的崇高與尊貴。
例證:《三國志·吳書·張溫傳》:“(孫權)以溫輔義中郎将使蜀……權既陰銜溫稱美蜀政,又嫌其聲名大盛,衆庶炫惑,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于是廢溫。駱統表理溫曰:‘……溫雖智非從橫,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論議之辨,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是以論者不殊其高,行士不逾其操……夫宿惡之民,放逸山險,則為勁寇;将置平土,則為健兵。故溫念在欲取宿惡,以除勁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銳也……而殿下既以督将之讎,不忍見其瑕釁,發於閨闼,揚於萬國……’”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隆崇”,但駱統為張溫辯護時極力稱頌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等,正是對張溫聲望地位“隆崇”的間接描述。後世常用此義形容位高權重或德高望重之人。
尊崇、推崇
用作動詞,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給予高度的尊敬、推崇和重視。
例證:《後漢書·郎顗傳》:“(郎顗上書)‘……臣聞天道不遠,三五複反。今少陽之歲,厥令不修,診候不謹,災眚屢臻。陛下宜崇陽抑陰,以順天意……願陛下蠲祓齋戒,廣求直言,明诏有司,詳察理亂,招延俊乂,博詢得失……’書奏,帝複使對尚書。顗對曰:‘……臣聞明君不惡切悫之言,以測幽冥之驗;忠臣不避重誅之罪,以陳憂國之情……陛下宜開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條上永建以前至漢初災異,與永建以後訖于今日,孰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參考政事,數見公卿,察問得失。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臣伏見光祿大夫江夏黃瓊,耽道樂術,清亮自然,被褐懷寶,含味經籍,又果于從政,明達變複。朝廷前加優寵,賓于上位。瓊入朝日淺,謀谟未就,因以喪病,緻命遂志。《老子》曰:“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善人為國,三年乃立。天下莫不嘉朝廷有此良人,而複怪其不時還任。陛下宜加隆崇之禮,極養賢之務,徵反瓊家屬,恤其孤弱……’” 郎顗建議皇帝對黃瓊“加隆崇之禮”,即指給予崇高的禮遇和尊崇。
“隆崇”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各權威來源可歸納如下:
自然形态
社會關系
抽象概念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水經注》《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邊孽蔔禘餐錢敞怳毚欲騁巧塵想川資儲君待差丹訣定義都伯發澀乏少腐談該洽感風高王貫惡浩博還魂秀才灰敗揮抹賤老交體積存借商鏡袱盡興糾勒撅坑塹抉示絕響犒牛課長口大挎鬥,挎鬥兒龍窟銘佩儜奴篇牍仆卒搶險欽年騎省鳅蝥三不足畏掃除機傷疻善少事關重大瞚息鐵路職工讬色王青蓋車無二象腳鼓香願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