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李邕的意思、李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李邕的解釋

(678-747)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工文,長于碑頌。善行書,筆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唐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官員。其姓名含義及人物解析如下:

一、姓名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1. 李(Lǐ)

    中華姓氏之一,源自上古時期嬴姓或姬姓,為唐朝國姓,象征尊貴與繁盛。《說文解字》釋:"李,果也。從木,子聲。" 本義為李樹,引申為宗族昌盛㊟¹。

  2. 邕(Yōng)

    本義指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引申為和諧、安甯。《爾雅·釋地》載:"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 後衍生為"和睦"之意㊟²。作為人名,寄托了安定康泰的期許。

二、人物身份與成就

李邕官至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其書法承襲王羲之而自成一家,以行書見長,筆力雄健,結構險峻,代表作《李思訓碑》《麓山寺碑》被列為"唐碑十傑"。文學上工于碑頌,時稱"碑版照四裔",杜甫贊其"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³。

三、文化符號意義

在漢語語境中,"李邕"已成為盛唐文化的象征符號:

四、曆史評價與影響

作為唐代"書文雙絕"的代表,其書法理論"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影響後世書學思想,明董其昌将《李思訓碑》奉為"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的典範㊟⁶。2020年故宮博物院"唐代書法大展"将其作品列為一級文物㊟⁷。


文獻依據

㊟¹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285頁

㊟² 《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卷中·釋地第九

㊟³ 《杜詩詳注·八哀詩》,中華書局,1979年,卷十六

㊟⁴ 《蘇轼文集·書唐氏六家書後》,中華書局,1986年,卷六十九

㊟⁵ 《新唐書·李邕傳》,中華書局,1975年,卷二百二

㊟⁶ 《畫禅室隨筆·評書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卷一

㊟⁷ 故宮博物院官網《唐代書法特展專題》,2020年學術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李邕”一詞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解釋:

一、作為曆史人物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唐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李北海”“李括州”。其生平與成就包括:

  1. 仕途與生平
    官至北海太守,因剛正不屈,晚年遭李林甫構陷杖殺。出身江夏李氏,博學多才,少年成名。

  2. 書法成就

    • 擅長行楷書碑,筆力沉雄,代表作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被稱為“書中仙手”。
    • 以王羲之為宗,開創個人風格,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3. 文學與著作
    工于碑頌文,原有文集已佚,明代輯有《李北海集》。其《題牡丹詩十二首》融合文學與書法,現藏于日本。

二、作為文化符號

“李邕”成語化後,引申為“正直廉潔”的象征,源于其為官清廉、忠于職守的形象。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多見于特定語境,與曆史人物的關聯性較弱。

附:相關典故

李白曾作《上李邕》一詩,以“大鵬”自喻,表達對李邕的敬仰,亦反映其豪放性格與文人交往。

“李邕”主要指唐代書法家,需根據語境區分曆史人物與引申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彭彭倍裡尼貝胄蔽短波勢步景蠶書赤縣神州丹崿禫制大氣逆輻射點抹斷紙馀墨盾矛販兒方員琯朗官搨鬼寰骨清旱孤樁黑潦鶴爪鴻畧咶咶緩軍歡實護臘貨買見方盡善盡美糾謬紀庸隽永砍伐黋朗苦水來勁倈子雷封裡勾外連麗飾理頭六蜚懋成麻仁獶抆派式山陽淚神嚎鬼哭瘦薄似非而是四兩紅肉踏局榻子頑頑危軀賢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