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懍栗 ”。亦作“懔慄”。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懔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该词在古籍中有“懔栗”“凛慄”等异体写法,例如杜甫诗作不同版本中曾出现“凛慄”替代“懔慄”()。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情感色彩可随上下文变化,既可指生理反应(如寒冷发抖),亦可引申为心理状态(如敬畏恐惧)。
建议如需更深入的语义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结合具体古籍用例分析。当前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以上结论综合了有限信息。
《懔慄》(lǐn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恐惧、害怕或发抖的样子。
《懔慄》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心字底部的心字旁,右边的部首是音的底部的心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7,其中左边的部首有4画,右边的部首有13画。
《懔慄》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荀子·性恶篇》:“今夫懔慄者,非特骇于物也,忧道德之心伤于人也。”这句话意思是指懔慄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的恐惧,还包含着对道德缺失的担忧。
《懔慄》的繁体字为《懔慄》。
古时候汉字《懔慄》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他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声音,不禁懔慄起来。
2. 电影中的恐怖场景让她不由得懔慄起来。
懔慄心灵、懔慄不已、恐懔慄动。
害怕、惧怕、畏惧。
勇敢、无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