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懔慄的意思、懔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懔慄的解释

亦作“ 懍栗 ”。亦作“懔慄”。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懔慄(lǐn lì)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懔”和“慄”二字组成,均含有恐惧、敬畏之意。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因敬畏或恐惧而战栗不安,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1. 懔(lǐn)

    本义为危惧、戒慎。《说文解字》释为“敬也”,引申为内心因敬畏而产生的严肃感。如《尚书·泰誓》中“百姓懔懔”,形容民众惶恐不安的状态。

  2. 慄(lì)

    本义为因寒冷或恐惧而发抖。《诗经·秦风·黄鸟》有“惴惴其慄”,描绘惊恐战栗之态。

  3. 复合词义

    “懔慄”属同义复用结构(类似“战兢”),通过叠加强化敬畏与恐惧交织的心理状态,常见于描述对天地、君权或道德的敬畏。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戒惧;惶恐。形容因敬畏而战栗。”

    例句:

    宋·朱熹《中庸章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是以终身懔慄,如履薄冰。”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286页)

  2. 《辞源》(修订本)

    注:“敬畏战栗。多用于对至高权威或自然力量的畏惧。”

    典籍出处:

    《后汉书·窦融传》:“战战兢兢,懔慄危惧。”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1. 儒家伦理

    体现“畏天命”思想,如《论语·季氏》强调“君子有三畏”,其中“畏天命”即需心怀懔慄(参考:中华书局《论语译注》)。

  2. 文学修辞

    常见于描写自然伟力或历史兴衰,如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宇宙性懔慄(参考:《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懔慄”虽罕用,但其意涵可映射至:


“懔慄”凝练了古人对未知力量与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兼具心理震颤与精神自律的双重意蕴。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经典辞书,典籍用例则见于《中庸》《后汉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懔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基础含义

2.词形变体

该词在古籍中有“懔栗”“凛慄”等异体写法,例如杜甫诗作不同版本中曾出现“凛慄”替代“懔慄”()。

3.使用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情感色彩可随上下文变化,既可指生理反应(如寒冷发抖),亦可引申为心理状态(如敬畏恐惧)。

建议如需更深入的语义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结合具体古籍用例分析。当前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以上结论综合了有限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多斯伴食刺史本要并肩菜蔬柴营啜息毳冕道源颠僵钓罗蝶衣丢三忘四洞獠访闻发性分送佛柜福助该正高絙伎钩釽关马郑白锢闭嗥嘑赫胥氏奖誉焦劳鯚花疾雷将酒阑客散濬洫空礨廊庙具烈直理匦龙目禄班露红烟绿箩筛炉台迷离惝恍陪费朴斲墙仞千里骏骨鹊驾三奸深密石匠拾萤书气四个现代化韬神晦迹天从人愿歪嘴念邪经伟兆乡歌香菌小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