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吝啬而驕傲。謂固執己見,盛氣淩人。語出《論語·泰伯》:“如有 周公 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劉寶楠 正義:“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 明 李贽 《答周二魯書》:“彼此鋒鋭益甚,光鋩愈熾,非但無益而反涉于吝驕。”
“吝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古典文獻和現代解釋進行詳細分析:
一、基本釋義 “吝驕”指吝啬而驕傲,形容人既固執己見又盛氣淩人。該詞由“吝”(過分愛惜財物或才能)與“驕”(自大傲慢)兩個負面特質組合而成,強調雙重性格缺陷。
二、詞源與出處 源自《論語·泰伯》中孔子對品德的論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清代學者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注解:“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即驕傲源于自恃才能,吝啬表現為對自身優勢的過度保守。
三、結構分析
四、用法與影響 該詞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明代李贽《答周二魯書》用“吝驕”形容争辯中鋒芒過盛反而陷入偏執的狀态。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用于描述某些恃才傲物、不願分享資源或知識的行為。
注: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對古典文獻的解讀或特定文化評論中。
《吝驕》是一個中文詞語,其意思是吝啬自大、狂妄自負。形容一個人既吝啬,又驕傲自大,自我膨脹。
《吝驕》的偏旁部首是口和馬,分别表示嘴巴和馬。它的筆畫數目分别為7和15。
《吝驕》是一個獨特的詞語,沒有明确的來源,但根據其字面意思和古代文化背景,可以推測它代表了古人對于吝啬與驕傲并存的人的貶義評價。
《吝驕》的繁體字為「吝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吝驕》的基本結構和寫法基本上保持不變。
1. 他雖然有錢,但卻吝驕自私,從不樂于助人。
2. 這樣的人一點也不受人喜歡,因為他的吝驕态度令人難以忍受。
3. 不要讓成功沖昏了頭腦,免得變得吝驕起來。
吝啬、驕傲、自大、狂妄自負、吝啬自私
傲慢、自負、自恃、目中無人
慷慨、謙虛、謙遜、和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