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用之材。多用作自謙之詞。 清 徐宗麟 《辭征》詩:“天縱深林老櫟樗,驚看雲壑駐安車。”
“栎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字面構成與植物特性
“栎”指栎樹(如麻栎、栓皮栎),木材堅硬但紋理粗糙,古代多被視為普通材料;而“樗”即臭椿樹,木質疏松易腐,常被歸為無用之木。兩者結合,字面指材質低劣的樹木。
比喻義與謙詞用法
該詞多用于比喻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人或事物,例如《史記》中借“栎樗”自謙資質不足。古人常以此詞委婉表達自我貶低,類似“朽木不可雕”的謙遜說法。
文化典故與延伸
成語“栎樗之材”源于此,強調事物或人的實用性差,如《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中以栎樗暗喻無用之才。此外,古代文獻如《藝文類聚》還記載了“以牙栎之”等動作描述,進一步關聯其“粗劣”特性。
現代應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評能力不足者或自嘲,例如:“我乃栎樗之材,難當此重任。”需注意語境,避免直接用于他人以免失禮。
總結來看,“栎樗”通過兩種普通樹木的特性,承載了中華文化中謙遜表達與材質批判的雙重意涵。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藝文類聚》等文獻原文。
《栎樗》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栎樹和樗樹。
《栎樗》由木字旁和木字旁構成,共有12個筆畫。
《栎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說文解字》中有被提及。栎樹是常見的落葉喬木,樗樹是常見的硬質闊葉喬木,兩者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植物表達。
《栎樗》的繁體字是「櫟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栎」的字形稍有變化,字形像是一棵樹立在地上。「樗」的字形保持了較為穩定,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1. 這片栎樗林非常茂密,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2. 他在田間栽種起了栎和樗,希望收獲豐碩。
栎木、樗樹、栎林、樗柿等。
栎樟、栎木、樗木。
松柏、柳樹、榆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