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燎祭。 宋 王安石 《敕修南郊式表》:“故國家講燎禋之上儀,而臣等承撰次之明詔。”
“燎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儀式,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liáo yīn
字義分解:
曆史背景
“燎禋”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記載周武王為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而舉行的盛大祭祀。這種儀式通過焚燒祭品(如牲畜、谷物)與神靈溝通,後演變為成語,比喻極其隆重、莊嚴的場合。
文化意義
古代帝王常在重大活動(如登基、豐收)前舉行燎禋,象征對天地神明的敬畏與祈求。例如宋代王安石在《敕修南郊式表》中提到“燎禋之上儀”,指國家最高規格的祭祀禮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尚書》或宋代禮制文獻。
《燎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古代祭祀活動。
該詞由“火”和“示”兩個部首組成。火部表示與火有關,示部表示與儀式、祭祀有關。
《燎禋》的拆分筆畫為:火(4畫)+ 示(5畫)= 9畫。
《燎禋》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周禮》中。禮記中記載着關于祭祀的各種規範和儀式,其中燎禋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祭祀活動。
《燎禋》的繁體字為「燎禋」,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遷。根據古籍記載,燎禋一詞在古代會以篆書或隸書的方式進行書寫。
1. 古代帝王常常主持燎禋祭祀活動,以祈求豐收和國泰民安。
2. 燎禋是對神靈的一種莊重的敬意,需要按照規定的儀式進行。
1. 燎祭:指燃燒祭品的祭祀儀式。
2. 祭燎:指燃燒象征神靈的燃燭,作為祭祀的一部分。
3. 燎原:比喻事物迅猛、不可阻擋地發展擴展。
4. 典燎:指被選定的負責祭祀燃燒牲畜的人。
近義詞:祭祀、祭拜、祀儀等。
反義詞:歡宴、慶祝、娛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