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燎皰的意思、燎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燎皰的解釋

燎泡。《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雜證》“湯火傷”注:“此證系好肉暴傷,湯燙火燒,皮膚疼痛,外起燎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燎皰”是一個中醫術語,現通常寫作“燎疱”,指皮膚因燙傷、燒傷或炎症引起的凸起水疱或膿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燎皰”讀作liáo pào,其中“皰”是“疱”的異體字,意為皮膚表面凸起的囊狀病變。該詞最早見于清代醫學典籍《醫宗金鑒》,描述因高溫(如湯燙、火燒)導緻皮膚損傷後形成的水疱。

二、醫學來源與症狀

根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雜證》記載:“湯火傷”的表現為“好肉暴傷,湯燙火燒,皮膚疼痛,外起燎皰”,即皮膚受熱力刺激後,表皮層與真皮層分離,組織液積聚形成透明或渾濁的疱狀物。

三、現代應用

現代醫學中,“燎疱”可對應以下兩種情況:

  1. 燒傷/燙傷水疱:高溫直接損傷皮膚,引發局部紅腫、水疱。
  2. 感染性膿疱:如疱疹、毛囊炎等疾病中出現的含膿液疱狀物。

四、注意事項

若出現燎疱,需避免自行挑破以防感染,建議及時就醫處理。對于輕度燙傷,可參考《醫宗金鑒》中“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中醫外治思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燎皰》的意思

《燎皰》(liǎo páo)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形容火焰燃燒的聲音和場面。它描述了火焰熊熊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和高高上升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燎皰》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左(zuǒ),火表示與火有關,左表示部首位置;它總共由14個筆畫組成。

來源與繁體

《燎皰》一詞最早見于《道德經·第七十六章》:“陰弱者,其志強。抓迷者,其德真。全缁者,其燎皰”。這裡的燎皰表示火焰高高上升。

繁體字“燎”和簡體字相同,不發生變化。繁體字“皰”是簡體字“瘊”的發源地,指的是皮膚上突起的疙瘩或腫塊,與“燎皰”的義項無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燎皰的另一種寫法是“燎砲”,使用了“砲”(páo)這個字,意為火炮,用來形容火焰像火炮一樣洪亮。

例句

1. 火把從山頂上扔下,燎皰聲震天響。

2. 黑夜中的篝火燃燒着,發出陣陣燎皰聲。

組詞

1. 燎火(liǎo huǒ):形容火焰熊熊燃燒。

2. 皰疹(pào zhěn):皮膚上的小疙瘩或腫塊。

3. 火光燎原(huǒ guāng liǎo yuán):形容火勢迅猛,迅速蔓延。

近義詞

1. 熾烈(chì liè):指火焰猛烈、強烈。

2. 灼熱(zhuó rè):形容火焰或熱量極大。

反義詞

1. 固然(gù rán):形容火焰微弱、不旺盛。

2. 溫和(wēn hé):指火焰溫柔、不強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