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過練制的紅色(絲弦)。《禮記·樂記》“朱弦而疏越” 漢 鄭玄 注:“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 孔穎達 疏:“‘朱弦,練朱弦’者,案《虞書》傳雲: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瑟練弦。此雲朱弦者,明練之可知也。”
(2).謂練朱絲以為弦。 元 熊朋來 《瑟賦》:“本以黃鐘,度以周尺,遂練朱而成絲,雖繪景而貴質。”
“練朱”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經過練制的紅色絲弦
指古代用于樂器(如瑟、琴)的紅色絲弦,經過煮練工藝處理,使其顔色更純正且音質更渾厚。這一用法在《禮記·樂記》及漢代鄭玄的注釋中均有記載,如“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元代熊朋來的《瑟賦》也提到“練朱而成絲”,強調工藝與材質的關系()。
制作朱絲弦的行為
“練”在此處指加工絲線的過程,“朱”為紅色,合指将絲線染紅并制成琴弦。例如《虞書》提到“大瑟練弦”,說明古代帝王在清廟祭祀音樂中使用此類絲弦()。
部分資料(如)提到“練朱”作為成語,引申為“通過修煉提升品德能力”,并關聯《莊子·養生主》中的“練乎其中”。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或誤植,需謹慎參考()。
“練朱”的核心含義與古代絲弦工藝相關,多用于描述樂器材質或制作過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瑟賦》等古籍原文(綜合來源:)。
練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練”和“朱”兩個字。
“練”字的部首是纟,總計有6畫;而“朱”字的部首是木,總計有6畫。
練朱一詞源于古代,它的出處可以追溯至《詩經·小雅·終南》:“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其中,“練朱”意為以紅蕙帶攬佩。
練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練朱」。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對于“練朱”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寫法有些差異,但具體寫法因曆史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1. 他經過長時間的練瑜伽才達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可謂是功夫深厚。
2. 那條練朱珠網的項鍊簡直是一件藝術品。
練習、練武、練功、練舞、練字、練習冊。
練習、鍛煉、訓練、修煉、磨煉。
懈怠、怠惰、松懈、荒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