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節的意思、秉節的詳細解釋
秉節的解釋
(1).持節。節,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 宋 歐陽修 《武恭王公神道碑》:“秉節治戎,出征入衛。” 明 楊柔勝 《玉環記·延賞慶壽》:“秉節傳旌承聖寵,心存一點丹衷。”
(2).保持節操,守節。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執德秉節數十年,其亦可謂君子之女。”
(3).猶秉性。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二》:“ 王竑 秉節剛勁,可寝大姦。”
詞語分解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秉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持符節(古代使臣的憑證)
指手持符節執行使命,常見于古代官員出使或治軍的場景。例如:
- 宋代歐陽修《武恭王公神道碑》提到“秉節治戎,出征入衛”;
- 明代楊柔勝的戲曲《玉環記》記載“秉節傳旌承聖寵”。
二、保持節操
強調堅守道德原則與氣節,如:
- 清代姚鼐在《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中以“執德秉節數十年”形容貞潔之士;
- 唐代皇甫冉詩句“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也體現這一含義。
三、秉性特質
指與生俱來的品格特征,如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評價王竑“秉節剛勁”。
其他補充
- 近義詞:守節、持正、守志;
- 反義詞:失節、變節;
- 詩詞用例:宋代陸遊“孤生尊所聞,秉節不敢渝”,展現文人對氣節的推崇。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語詞典》、漢典及詩文用例等多方考據,體現了詞義的曆史演變與文學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節》是一個常用詞彙,意為堅守正直,忠于原則。它的部首有兩個,分别是禾和手。按照筆畫順序來分解,可以分為九劃。《秉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形狀為「秉節」。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寫法是「漢節」。以下是一個例句:“他一直秉節為人,始終如一地堅持着自己的原則。”與《秉節》意思相近的詞有「忠誠」和「正直」,而與之相反的詞則包括「背信棄義」和「不誠實」。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