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連旗。 南朝 宋 鮑照 《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雲艫掩江汜,千裡被連旌。” 隋 薛道衡 《渡北河詩》:“連旌映潊浦,疊鼓拂沙洲。”
“連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ián j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字面意義
“連旌”指“連旗”,即相連的旗幟,常用于描述古代軍隊或儀仗中旗幟連綿的景象。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中寫道:“雲艫掩江汜,千裡被連旌”,形容戰船蔽江、旌旗延展千裡的壯闊場面。
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連續的勝利或榮譽”,象征一系列成功或榮耀的延續。例如形容個人或團隊在比賽、事業中屢獲佳績。
“連旌”核心含義為“相連的旗幟”,多見于古典文學;引申為“連續勝利”的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
《連旌》(lián j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一連的旗幟。旌是旗子,象征軍隊的力量和榮譽;連是軍隊的基本編制,由若幹個連隊組成。連旌可以指連隊所執旗幟,也可以指整個連隊編制的象征旗幟。
《連旌》的部首是方,并且它的左側是旌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連旌一詞的源自于古代軍事用語,用來形容軍隊中的旗幟。它的繁體字是「連旌」。
古代的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别,連旌在古代的寫法為「連旗」,旌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且沒有提到連隊的概念。
1. 軍營中,連旌高高飄揚,烈烈旗風中彰顯着戰士的英勇。
2. 戰車發起沖鋒,連旌迎風招展,壯麗的景象讓人熱血沸騰。
組詞:連隊、旌旗、旌旗飄揚
近義詞:旗幟、軍旗
反義詞:離散、獨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