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ain distribution station]∶糧食調撥、分配站
(2) [grain supply centre]∶糧食供給中心
(1).調撥、管理糧食的機關。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 廣南 距 黎都 ,又二千裡,用兵萬人,設糧站,即需運夫十萬。”
(2).今亦指出售糧食的商店。 陸文夫 《不平者》:“ 江 南人都是吃大米,我們這裡都是吃小麥和小米。其實這事兒也好辦,糧站裡可以兌換的。”
糧站,作為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詞典釋義、曆史功能和社會角色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詞典釋義(基本含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糧站”是指“計劃收購和供應糧食的機構”。這一定義點明了其核心職能:在特定經濟體制下,負責糧食的收購(從生産者處購買)和供應(向消費者或單位銷售)工作。它是執行國家糧食政策、管理糧食流通的關鍵環節。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曆史功能(計劃經濟時期的核心角色) 在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糧站是國家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核心執行單位。其主要職責包括:
現狀與演變(市場經濟下的轉變) 隨着中國糧食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3年全國範圍内取消糧票制度後),糧站的職能和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
總結來說,“糧站”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基本定義是“計劃收購和供應糧食的機構”。它深刻烙印着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特征,曾是執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管理居民口糧定量供應的核心基層單位。隨着經濟體制轉型,其職能已從強制性計劃管理轉向政策性任務與市場化經營并存。
糧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解釋
由“糧”(糧食)和“站”(存放、駐紮地)組成,原指軍隊或民衆存放糧食的場所。例如古代戰争中,軍隊設立糧站以保證士兵的糧食補給。
機構職能
作為政府機構,糧站負責糧食的調撥、儲存、分配與管理。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糧站是農民完成糧食征購任務的場所。
傳統角色
現代轉型
如需了解具體地區的糧站職能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地方志或糧食管理政策文件。
騃童艾蕪敖庾罷劵抱釁罷錢出帖麤且打跟頭登雲履東牖對注督诘多奇範金發暈非貳鳳羽風雨燈鵩賦個兒錢隔轍公都廣秀閨妮鼓洽黑麻候情化治惑易枷檔健鬥潔敬劫制祲威距捍款對寬痛爛污貨陵鯉亂下風飑馬耳春風摩弄凝澱乞兒暴富青稞麥清早柔懷灑樂掃瞄壽文踏罡步鬥天庭透子頽毀吐逆屯紥王世貞卧遊賢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