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指陰、陽、風、雨、晦、明。《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莊子·在宥》:“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 成玄英 疏:“陰、陽、風、雨、晦、明,此六氣也。”
(2).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象。謂朝旦之氣(朝霞)、日中之氣(正陽)、日沒之氣(飛泉)、夜半之氣(沆瀣)、天之氣、地之氣。《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成玄英 疏引 李頤 曰:“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氣為六氣也。”《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潄正陽而含朝霞。” 王逸 注引 陵陽子 《明經》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并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也。”
(3).謂好、惡、喜、怒、哀、樂六情。《管子·戒》:“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禦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 尹知章 注:“六氣,即好、惡、喜、怒、哀、樂。”
(4).中醫術語。或指寒、熱、燥、濕、風、火六種症候。《素問·至真要大論》:“ 黃帝 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餘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如何?’…… 岐伯 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5).中醫術語。或指人體内的精、氣、津、液、血、脈,以其本為氣所化,故名。見《靈樞經·決氣》。
關于“六氣”的中醫釋義,綜合權威資料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指自然界六種正常氣候:風、寒、暑(熱)、濕、燥、火。其特點如下:
指維持生命活動的六種基礎物質:氣、血、津、液、精、脈。均源自水谷精氣,《靈樞·決氣》記載其“各有部主”,共同構成人體物質基礎。
建議重點關注前兩類釋義,如需了解五運六氣等進階理論,可參考《素問·天元紀大論》等典籍。
六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六”和“氣”兩個字組成。
“六”字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四畫;“氣”字的部首是“氣”,總筆畫數為十畫。
“六氣”一詞出自古代中醫學理論,指人體所依賴的六種氣質和生命力。
在繁體字中,“六”字和“氣”字分别為「六」和「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對于“六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
1. “春季氣候溫暖濕潤,為陽氣初盛之時。”
2. “五行學說中,金屬屬性屬于針對性的尖銳氣質,與六氣之一的金有關聯。”
六合、六親、六畜、六根、六般、六神、六情
六種氣質、六種生命力
無具體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