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流放的囚徒。 明 高啟 《托流人寄書家兄》詩:“不遇流徒謫戍邊,家書那得去人傳。”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熱審減刑》:“國家讞獄,每歲小滿以後,立秋以前,流徒笞杖,例從減等。”
“流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流徒”指被流放的囚徒,即因犯罪或政治原因被判處流放刑罰的人。該詞由“流”(流放)和“徒”(囚犯)組合而成,強調因罪責被強制遷移至邊遠地區的行為。
文獻記載
曆史背景
流放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常用于懲治重罪。被流放者需遠離原居地,在邊疆或荒僻處服刑,兼具懲罰與隔離作用。
需注意與“流徙”(liú xǐ)區分:
“流徒”是古代法律術語,專指受流放刑罰的囚犯,常見于明清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閱讀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刑罰制度,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史料。
《流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流浪的人、流亡的人或被流放的人。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種無家可歸、漂泊流離的生活狀态。
《流徒》這個詞可拆分為“氵”、“㠯”部首和4個筆畫。
《流徒》一詞最早見于《楚辭·離騷》這首古文詩中。在古代中國文化中,詩歌經常用來表達流離失所和戰争的痛苦。《流徒》一詞從此被用來形容流浪者的悲慘命運。
《流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流徒」。
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有時會使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來表示《流徒》這個詞。這種寫法是「流」字上方加一個橫折彎,「徒」字筆畫有所不同。
1. 他的家鄉遭受戰争的摧毀,成為了無數人流徒的地方。
2. 在這座城市中,我遇到了許多流徒,聽他們講述着漂泊的辛酸。
3. 黑暗的歲月使得許多人成為了流徒,無法再回到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
1. 流浪:形容一種沒有目的地漂泊的生活狀态。
2. 流亡:指被逼離開原居住地,流離失所的狀态。
3. 流離:指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的狀況。
4. 流散:指人們因戰亂或其他原因逃離,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狀态。
1. 流浪者:指沒有固定住所,漂泊于他處的人。
2. 遊民:指沒有固定職業,靠乞讨或其他臨時性謀生方式維持生計的人。
3. 流亡者:指因政治、戰争等原因而被迫離開國家的人。
1. 居民:指在固定地點居住,有固定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
2. 歸途:指回到家園或原居地的路途。
3. 安居:指在安定的環境中穩定地居住和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