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禅宗謂人人皆有佛性,積惡之人轉念為善,即可成佛。《五燈會元·昭覺勤禅師法嗣·東山覺禅師》:“ 廣額 正是箇殺6*人不眨眼底漢,颺下屠刀,立地成佛。” 宋 朱熹 《答李伯谏書》:“所謂便欲當人立地成佛者,正如将小樹來噴一口水,便要他立地幹雲蔽日,豈有是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立地成佛漢語 快速查詢。
“立地成佛”是一個源自佛教禅宗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佛教背景
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原文為:“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象征意義
勸善功能
常用于鼓勵犯錯者改過自新,如:“他雖曾誤入歧途,但若能真心悔改,亦可立地成佛。”
反諷或批判
部分語境中隱含對“輕易洗白”的質疑,例如:“某些人作惡多端,豈能因一句道歉就立地成佛?”
反義詞對比
與“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等詞形成對立,凸顯善惡轉化的反差。
禅宗認為修行不必依賴長期苦行,關鍵在于當下覺悟。這一概念打破了“修行需累世積累”的傳統觀念,強調心性轉變的即時性。
“立地成佛”既是佛教勸善的經典表述,也延伸為對人性轉變可能性的肯定。其核心在于:摒棄惡念的決絕與覺悟的瞬間性,而非字面意義的“快速成佛”。
《立地成佛》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在普通的環境中能夠修行到極高的層次,達到成佛的境地。這個成語含有勵志和修行的意味,意味着一個人隻要有決心和努力,并不一定需要極高的境遇和條件,也能夠在世俗中實現自己的追求。
《立地成佛》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字:立(立直、站立等意義)、地(地球、土地等意義)、成(成功、成就等意義)和兩個部首,分别是立(站立)和佛(釋教的創始人佛陀)。
立的拼音是li,地的拼音是di,成的拼音是cheng。立的筆畫數為5,地的筆畫數為8,成的筆畫數為6。
《立地成佛》這個成語來源于佛教經典中的一個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個普通人向佛陀請教如何能夠立即成佛。佛陀告訴他,既然你站在地上,為什麼不學着在地上修行并成佛呢?這就是《立地成佛》這個成語的來源。
《立地成佛》的繁體字形式為「立地成佛」。
根據古代文字書寫規範,立的古時候寫法為「⺇」,地為「土字旁并 Phonetic 土」,成為「⻗丷赢」,佛為「⺍缶并 Phonetic 亇」。
1. 他常常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立地成佛。
2. 即使面臨困境,也要保持信念,立地成佛。
組詞:立志、地下、成全、佛法。
近義詞:一步登天、日以繼夜、突飛猛進。
反義詞:一事無成、毫無進展、一籌莫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