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 伯夷 責罵為 盜跖 。比喻颠倒黑白,誣蔑德行高尚的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言官一言之失》:“四君者,甫入臺垣,識力未定,舉事偶謬,望實頓輕,真實可惜。其他占風望氣,詈 夷 為 跖 ,自棄名教者,固不可勝數矣。”
“詈夷為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ì yí wéi zhí,其核心含義是颠倒是非、誣蔑賢德之人。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通過對比伯夷與盜跖的極端形象,強調對道德标準的扭曲,適用于批判惡意中傷或歪曲事實的行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
《詈夷爲跖》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辱罵,意思是将外族人或者異己者罵為“夷人”、“跖人”。
《詈夷爲跖》這個詞可以進行以下的部首和筆畫拆分:
詈:言字旁,總筆畫數7
夷:大字旁,總筆畫數5
爲:爪字旁,總筆畫數4
跖:足字旁,總筆畫數13
《詈夷爲跖》最早出自《墨子·墨子弟子上》這本書。墨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哲學家,他提倡兼愛和非攻的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而這個詞是用來諷刺那些不尊重他人、以種族或身份歧視他人的人。
《詈夷爲跖》的繁體字形式為《詈夷爲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會有一些差别。但是,《詈夷爲跖》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因為不同意别人的觀點而遭到《詈夷爲跖》。
2. 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應該摒棄《詈夷爲跖》的思想,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個體。
《詈夷爲跖》是一個詞語,它本身就是一個組合詞,沒有可以分離出來的詞根。
近義詞:辱罵、謾罵、侮辱、詛咒
反義詞:尊重、包容、友善、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