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養育。《管子·度地》:“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
(2).指財利。《法華經·序品》:“貪著利養,雖復讀誦衆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璎珞寺》:“衆僧利養,百姓所供也。” 夏曾佑 《小說原理》:“其所以讀之者,為其與生平之品行、智慧、名譽、利養大有關係。”
“利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養育
指通過自然或人為的資源滋養、培育人或事物。例如《管子·度地》提到:“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這裡強調利用自然條件養育人類和牲畜。
財利
特指財物或利益,尤其在佛教語境中,常指僧衆通過信衆供養獲得的財物。如《法華經·序品》提到“貪著利養”會導緻修行的障礙,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中也有“衆僧利養,百姓所供也”的描述。
養育義
這一義項強調自然或社會資源對生命的滋養,例如《管子》中的用例,将土地與物産的天然優勢視為“利養”的基礎。
財利義
多用于宗教或社會批評語境,如佛教典籍指出過度追求財利會妨礙修行(《法華經》);夏曾佑在《小說原理》中則用“利養”指代與個人名譽相關的利益。
“利養”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讨論(如佛教經典)。其反義詞需結合語境分析,如“利養”與“戒貪”可能形成對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利養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利”和“養”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利”是“刀”字旁,表示刀劍等*********;“養”是“⺍”字旁,表示養育、滋養。拼音為lì yǎng。
利養的部首分别是刂和⺍,刂為12畫,⺍為7畫,共計19畫。
利養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利"字隱含有"攸"的意思,即"厚養"、"供養"的含義。後來演變為指"養育、教養、培養",帶有培育、改造的意味。
利養的繁體字為「利養」。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複雜,利養在古代寫法中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餅餌之上有單人,字形中心位置增加了右扁指,表示養育的意思。
1. 他利養體魄,每天堅持鍛煉身體。
2. 學校緻力于對學生的全面利養。
衣食住行、栽培、培養
撫育、教養、滋養
虐待、痛斥、折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