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詩·魯頌·泮水》:“ 魯侯 戾止,言觀其旂。” 毛 傳:“戾,來;止,至也。” 晉 潘嶽 《藉田賦》:“大君戾止,言藉其農。” 唐 任華 《寄李白》詩:“及餘戾止,君已 江 東訪 元丹 ,邂逅不得見君面。” 嚴複 《論世變之亟》:“乃一旦有數萬裡外之荒服島夷,鳥言夔面,飄然戾止,叩關求通。”
“戾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到來、來臨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到達。
窮盡、止境
此義項較為少見,多用于抽象表達。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如《三國志》中“靡所戾止”指“沒有止境”,而《詩經》中多表“到來”。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
“戾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止、制止。它由“戾”和“止”兩個部分組成。
“戾止”中的“戾”部分是一個獨立的偏旁部首,在漢字中屬于“戈”型部首,它的拼音是“gē”,其中的六個筆畫依次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書寫而成。而“止”部分則是一個獨立的偏旁部首,在漢字中屬于“止”型部首,它的拼音是“zhǐ”,由四個筆畫構成。
“戾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七年》這篇文章中。當時的意義是指停止行動,制止不良之事。
“戾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戾止」。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給出了“戾”部首的古字形寫法:戽,由上至下先畫一個橫折線,再畫一個豎折線,表示停止和制止的意義。而“止”部的古字形寫法仍然與現代相同。
1. 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戾止了不良的行為,開始了自我反省。
2. 民衆的抗議戾止了政府不公的行為。
停戾、制戾、戾氣、戾害。
停止、終止、制止、禁止。
繼續、進行、放任、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