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禮儀的準則;禮法
猶禮法、禮制。禮節法則。《左傳·文公六年》:“道之以禮則,使毋失其土宜。” 林堯叟 注:“開道天下以禮節法則。” 漢 蔡邕 《故太尉橋公廟碑》:“三孤故臣門人相與述公之行,咨度禮則。”《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奉承 陰後 ,傍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
“禮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ǐ zé,其核心含義是禮儀的準則或禮法,常被用來指代社會行為中的規範與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禮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維系社會倫理的重要概念,既包含外在禮儀形式,也強調内在道德約束。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具體典籍,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文獻。
《禮則》一詞是指關于禮儀的規範和準則。它傳達了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應該遵循的道德和行為規範。
《禮則》這個詞的部首是示字旁,也可以是裡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禮則》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大學》中的一句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意思是說禮儀是相互往來的,若隻有一方遵守而另一方不遵守,就違背了禮的原則。
《禮則》的繁體字為「禮則」。
在古代,《禮則》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西周時期,它的寫法是「禮則」。隨着時間和社會變遷,漢字的寫法也發生了變化。
1. 在宴會上,我們應該遵循禮則,不要過于放縱自己的行為。
2. 社交場合中,遵守禮則是表現自己修養的重要方式。
1. 禮儀:形容遵守禮則的行為和規範。
2. 禮節:指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應該遵循的禮貌規範。
3. 禮貌: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行為的尊重和禮遇。
1. 禮儀:指人們在社交中遵循的行為規範。
2. 禮節:與禮儀意思相近,指社交場合中應該遵守的規範和準則。
違禮:與禮則相對立,指違反禮儀規範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