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禮·夏官·職方氏》“五戎六狄” 鄭玄 注引《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按,今本《爾雅·釋地》作“七戎”。 邢昺 疏:“《風俗通》雲:‘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 李巡 雲:‘一曰 僥夷 ,二曰 戎央 (一作 戎夷 ),三曰 老白 ,四曰 耆羌 ,五曰 鼻息 ,六曰 天剛 。’”後用以為西方民族之通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敦煌曲子詞·望江南》:“ 曹公德 為國託西關,六戎盡來作百姓。壓壇 河 隴 定 羌 渾 ,雄名遠近聞。”
“六戎”是中國古代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其具體含義因文獻記載和時代背景存在差異,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及鄭玄注引《爾雅》記載,“六戎”最初指代周代西方戎族的六個部族,與“九夷、八蠻、五狄”并稱“四海”族群。但今本《爾雅·釋地》中記為“七戎”,說明古代文獻存在版本差異。
二、具體部族考據 東漢學者李巡在《爾雅注》中将六戎細分為:
三、曆史演變 該詞在漢代碑刻《張遷碑》中已作為西方民族的通稱,如“西羈六戎”之句。至唐代敦煌文獻《望江南》詞中,“六戎”更擴展為西北遊牧民族的泛稱。
四、需注意的誤區 部分現代非權威資料(如)将六戎對應為吐谷渾、突厥等唐代民族,存在時代錯位。實際上這些民族活躍于周代千年之後,與原始“六戎”概念無直接關聯。
建議:研究該詞時應優先參考《周禮》《爾雅》等早期文獻,注意區分不同曆史時期的民族稱謂演變。
《六戎》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集團,主要包括東胡、西戎、南蠻、北狄、中央黃帝種族以及外夷,總共六個國家。這些民族以勇猛好戰著稱,曾與中原王朝進行多次戰争。
《六戎》中的“六”字屬于“八”的簡化字,其部首為兒字旁,總共有四個筆畫。《戎》字的部首為戈字旁,總共有五個筆畫。
《六戎》一詞最早見于《史記·五帝紀》中,用來描述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民族組織。這個概念主要來源于先秦時期的曆史書籍和古代文字記載。
《六戎》的繁體字為「六戎」,沒有太大的變化。
《六戎》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仍然使用六和戎兩個字。
1. 史書中記載,春秋時期,中原王朝與六戎頻繁交戰。
2. 六戎雖然勇猛好戰,但也臣服于中原文明的影響。
組詞:六國、六民族、戎狄、東胡、西戎、南蠻、北狄、中央黃帝種族、外夷。
近義詞:北方少數民族、邊疆部族。
反義詞:中原王朝、中央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