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呂氏春秋》中的《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是以 莊周 《齊物》,以論為名; 不韋 《春秋》,六論昭列。”
(2).指 宋 科舉考試中的六道論題。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大科始進文字。有合,則召試秘書省。出六論題於九經、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傳釋中為目。而六論者,以五通為過焉。”《宋史·選舉志二》:“﹝ 孝宗 乾道 ﹞七年,詔舉制科以六論,增至五通為合格。”《宋史·曾鞏傳》:“﹝ 曾鞏 ﹞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
“六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呂氏春秋》的組成部分
指《呂氏春秋》中的六篇論著,包括《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這六論以論述治國理政、道德規範為主,是先秦雜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宋代科舉考試的論題
宋代科舉曾設“六論”作為考試内容,要求考生針對六道論題(涉及儒家經典、史書、百家學說等)展開論述,需“五通為過”(即至少五題合格)才能通過。
“六論”的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提示:若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原文,可參考《史記·呂不韋列傳》或宋代《鐵圍山叢談》等典籍。
《六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由“六”和“論”組成。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這個詞的第一個字“六”是一個由八畫組成的字,它的部首是“八”,表示的是數字上的六。第二個字“論”是一個由六畫組成的字,它的部首是“言”,表示的是言辭、辯論。
《六論》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被稱為“六論”,意思是學習、朋友、寬容的境界。
在繁體中,“六”字和“論”字的結構和形狀稍有不同,但字義和用法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漢字“六”和“論”的基本形狀和結構都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六論》這個詞的例句:
與《六論》相關的一些組詞有:“六藝”、“六書”、“六法”等。近義詞包括“六要”、“六道”等。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