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雷鼓、靈鼓、路鼓、鼖鼓、鼛鼓、晉鼓。《周禮·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教為鼓而辨其聲用,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 鄭玄 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神祀天神也。靈鼓,六面鼓也。社祭,祭地祇也。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廟也。大鼓謂之鼖,鼖鼓長八尺。鼛鼓長丈二尺。晉鼓長六尺六寸。”
“六鼓”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分别涉及古代樂器和軍事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六鼓指古代六種用途不同的鼓,最早記載于《周禮·地官·鼓人》,具體包括:
這些鼓通過形制、尺寸和用途的差異,分别服務于祭祀、軍事、勞役等不同場合。
作為成語,“六鼓”讀作liù gǔ,源自古代戰争計時方式,特指黎明至上午九點的時間段。因黎明是軍隊發起總攻的時機,故引申為戰争的最後階段或決勝的關鍵時刻,也可比喻為“最後的努力階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每種鼓的形制或使用場景,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注解。
《六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夜間劃分階段,以鼓聲表示時間的過去。在古代,夜間劃分六個時辰,每個時辰為兩個時辰的一半,每個時辰用鼓聲進行報時。因此,“六鼓”代表一個夜晚的流逝,也表示時間的飛逝。
《六鼓》這個詞的部首是“十”和“口”,部首“十”表示“十位數”相關的字詞,表示詞義的關鍵特征,而“口”部表示和嘴有關的字詞,起到輔助定義的作用。
根據這個結構,我們可以拆分《六鼓》為:
首部:十(shí)
次部:口(kǒu)
首筆畫:2畫
次筆畫:3畫
《六鼓》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周禮》。在《周禮》中,夜晚的劃分非常嚴謹,以六鼓為标志,報告時間的流逝。在現代漢字中,對《六鼓》的表達方式沒有繁體字形式,仍然使用同樣的簡化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六鼓》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
六:
鼓:
1. 大街上的商鋪六鼓就關門,街上逐漸變得甯靜起來。
2. 在整個六鼓的時間裡,他忍受着難以忍受的寂寞。
組詞:六時鼓、鼓聲、追鼓而過
近義詞:六個時辰、夜晚流逝
反義詞:黎明到來、時間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