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流蕩逃遁。《莊子·外物》:“夫流遁之志,決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道化淩遲,流遁遂往。”
(2).耽樂放縱。《文選·張衡<東京賦>》:“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覺,樂而無節,後離其戚。” 薛綜 注:“言若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恣意所為,淫樂無禮以無節,終後卒當罹其憂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於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同“ 流循 ”。《淮南子·原道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
“流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流蕩逃遁
指因逃避現實或困境而四處漂泊。例如《莊子·外物》提到“夫流遁之志,決絶之行”,強調因逃避而選擇極端行為。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刺驕》中也用“流遁遂往”描述因道德衰敗導緻的行為放縱。
耽樂放縱
指沉溺享樂、行為無節制。張衡《東京賦》中“若乃流遁忘反”即批評放縱欲望而不知收斂的後果。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也以“流遁忘反”形容文風浮華的現象。
同“流循”
在《淮南子·原道訓》中,“流遁”與“流循”相通,形容水流般柔順、無固定形态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莊子》《抱樸子》等原典。
《流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逃避、躲避現實,不願面對問題或責任。
《流遁》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辶」。
「氵」代表水部,表示與水有關;「辶」代表辵部,表示與行走有關。
根據筆畫順序,「流遁」總共有13畫。
《流遁》最早出現在清代文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中。該書以筆記體裁寫成,講述了許多民間傳說和靈異故事。其中,《流遁》一詞用來形容故事中的人物逃離現實的境況。
《流遁》的繁體寫法為「流遁」。
在古時候,「流遁」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字形細節有所變化,但整體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對困難逃避得一批,典型的《流遁》行為。
2. 面對挑戰,我們不能選擇《流遁》,應該勇敢面對。
3. 他無法面對責任,隻能選擇《流遁》。
1. 逃遁
2. 遷遁
3. 逍遙
1. 逃遁
2. 逃脫
3. 避世
1. 面對
2. 接受
3. 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