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人的臉色。《楚辭·蔔居》:“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 王逸 注:“慄斯,承顔色也。”
“慄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楚辭·蔔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指“看人臉色行事”或“獻媚之态”,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為讨好他人而刻意逢迎的行為。王逸在《楚辭》注釋中明确提到“慄斯,承顔色也”,即通過觀察對方表情來調整言行。
文獻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蔔居》:“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此句通過對比“超然保真”與“慄斯獻媚”兩種态度,表達對人格選擇的思考。
字形與用法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其近義詞包括“阿谀”“谄媚”等,但“慄斯”更強調通過察言觀色實現的奉承行為。
注:部分網頁(如)注音釋義存在簡略化表述,建議優先參考《楚辭》原注及權威古籍解析。
《慄斯》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受到驚吓或恐懼的狀态,即“害怕”或“驚恐”。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慄”和“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慄斯》這個詞的來源目前還沒有确切的文字記載,但它在古代的文獻中并不常見,可能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用法,現代文中幾乎不再使用。
《慄斯》的繁體字為“慼斯”,繁體字的使用範圍主要在台港澳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包括《慄斯》這個詞。但由于古代文獻記載較少,目前無法了解《慄斯》在古代的具體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慄斯》的例句:
組詞:慄然、慄然不安、慄然發抖
近義詞:害怕、恐懼、驚恐
反義詞:勇敢、無畏、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