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痛苦境地。《晉書·劉元海載記》:“黎庶塗炭,靡所控告。”
“黎庶塗炭”是一個成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晉書·劉元海載記》中的記載:“黎庶塗炭,靡所控告。”意指百姓深陷苦難卻無處申訴。曆史上常與“生靈塗炭”并用,如《明史》中“天下蕭然,生靈塗炭”等表述,均強調人民的悲慘境遇。
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常見于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如《兩晉演義》等曆史小說也引用此詞描述戰亂時期的百姓苦難。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典故,可參考《晉書》及相關曆史文獻。
黎庶塗炭是一個成語,形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潦倒的境況。黎庶指的是底層民衆,塗炭表示陷入深深的苦難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黎》的拆分部首是黑,筆畫數為13。
《庶》的拆分部首是廣,筆畫數為11。
《塗》的拆分部首是水,筆畫數為10。
《炭》的拆分部首是火,筆畫數為8。
來源:
《黎庶塗炭》這個成語源自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三年》一書中。它形象地描繪了底層民衆遭受的艱辛困苦。
繁體:
繁體字“黎庶塗炭”與簡體字的書寫形式相似,隻是在“塗”字中将“塗”換為“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黎庶塗炭》的字形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例句:
他來自一個黎庶塗炭的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改變了命運。
組詞:
1. 黎民百姓
2. 庶人民衆
3. 塗炭生活
近義詞:
1. 黎民苦難
2. 民不聊生
3. 民生艱辛
反義詞:
1. 富貴榮華
2. 幸福安康
3. 錦衣玉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