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唐 魏徵 《九成宮醴泉碑銘》。 唐 貞觀 六年, 太宗 避暑 陝西 麟遊 九成宮 ,得泉而甘,因更名 醴泉 ,敕 魏徵 撰銘。後經書法家 歐陽詢 書之刻石,字體純熟嚴整,後世推為 唐 楷第一。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 康熙 丁酉、戊戌之間,各種楷書俱有翻刻。如《樂毅論》,可謂無憾;《化度碑》、《仙檀記》亦庶幾;惟《醴泉銘》竟為流毒,形僻而易似,則相稱而為 歐 字,可入上選,究未嘗一筆似也。”參見“ 九成宮 ”。
“醴泉銘”是唐代著名的碑刻文獻,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醴泉銘”即《九成宮醴泉碑銘》,由唐代名臣魏徵(魏征)撰寫,記載了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在陝西麟遊九成宮避暑時發現甘泉的事件。太宗因泉水甘美,将其命名為“醴泉”,并命魏徵作銘文以記此事。
此銘文由書法家歐陽詢以楷書書寫并刻石,其字體嚴謹工整、筆力遒勁,被後世譽為“唐楷第一”,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範本。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醴泉銘”被引申為形容人的美德或事迹被廣泛傳頌,如“甘泉般清澈的品行值得銘記”(參考《查字典》釋義)。但此用法并非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該碑銘不僅是曆史文獻,更是書法藝術與文學結合的典範,對後世楷書發展影響深遠。清代學者姚衡曾評價其翻刻版本“無憾”,可見其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碑文内容或書法細節,可參考《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及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醴泉銘》是一篇古代的銘文,也被稱為《醴泉碑銘》或《醴泉銘文》。這個詞表示一個特定的銘文或碑文。
根據現代漢字字典,将《醴泉銘》分解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醴泉銘》最早出現在南朝宋的莊子《秋水》篇中,原文為:“且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蝶飛也,志飛也!又孔子、醴泉之下泣且招之。”
《醴泉銘》的繁體寫法與現代簡體寫法相同。
由于漢字的演變,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醴泉銘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醴泉銘》來表示銘文或碑文。例如:
這座碑上刻着一篇《醴泉銘》,講述了這座城市的曆史與榮光。
醴泉銘沒有特定的組詞。
《醴泉銘》的近義詞包括“碑銘”、“銘文”等。
《醴泉銘》的反義詞為“非銘文”、“非碑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