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歎。” 毛 傳:“脊令,雝渠也。” 鄭玄 箋:“雝渠,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後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序》:“ 紹定 改元,適有令原之戚,閉門謝客,因追思,捉筆紀録,不覺盈軸,以‘遊宦紀聞’題之。”
“令原之戚”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及宋代文獻《遊宦紀聞》。
“令原之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因為看到美景而感到愁苦難過。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組成。
- 令: 部首是亻,筆畫數為五劃。
- 原: 部首是廠,筆畫數為十劃。
- 之: 部首是丿,筆畫數為三劃。
- 戚: 部首是戈,筆畫數為四劃。
《令原之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宋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成語引申出來的意思是指看到一層美景,心中卻感受到一層悲傷,深深地觸動了自己的情感。
《令原之戚》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令原之戚」。
在古代,「令原之戚」這四個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字義沒有改變。
1. 看到這片美麗山水,不禁讓人感到「令原之戚」。
2. 他站在鹳雀樓上,遠眺着山水美景,卻又不禁感受到一絲「令原之戚」。
- 令人愁苦
- 感到難過
- 看到美景
- 心生寂寞
- 憂心忡忡
- 愁緒萦繞
- 心花怒放
- 快樂歡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