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行禁止的意思、令行禁止的詳細解釋
令行禁止的解釋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紀律嚴明。《逸周書·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舊唐書·阚稜傳》:“有相侵奪者, 稜 必殺之,雖親故無所捨,令行禁止,路不拾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他的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上下齊一。”
詞語分解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 禁止的解釋 ∶不準許;不許可當局禁止在同一地區再建木屋 ∶限制行動禁止出入宮廷詳細解釋.以禁令制止;遇禁令則止息。《管子·明法》:“人主者,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禦羣臣。”《漢書·楊恽傳》:“郎官化之
網絡擴展解釋
“令行禁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信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有命令立即執行,有禁令立即停止,形容法令、紀律嚴明,執行迅速且徹底。強調對規章制度的絕對服從,如《逸周書·文傳》所述“令行禁止,王始也”。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
- 《管子·立政》提到“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強調政令與民風的統一性。
- 《逸周書·文傳》中也有“令行禁止,王始也”,體現其作為治國原則的重要性。
- 後世引用:如唐代《舊唐書》用“令行禁止,路不拾遺”描述社會秩序,姚雪垠《李自成》則形容軍隊紀律嚴明。
三、用法與特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核心特點:突出執行力與權威性,如清代梁啟超評價“鄉中十餘萬人,令行禁止,賭盜之風頓息”。
四、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雷厲風行、大張旗鼓(強調執行力度)。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軍隊紀律、政策推行或組織管理,如“解放軍的令行禁止作風”。
五、例句參考
- 公司新規實施後,全體員工令行禁止,效率顯著提升。
- 古代明君治國,往往通過令行禁止樹立威信。
以上内容綜合了《管子》《逸周書》等典籍及權威詞典釋義,完整出處标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令行禁止
令行禁止是一個成語,表示命令馬上執行,不容違背。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令行禁止的拆分部首是人、言、止,總計10個筆畫。
來源
《令行》:命令立即實施。
《禁止》:不允許,禁止。
合在一起就表示命令馬上執行,不容違背。
繁體
《令行禁止》的繁體寫法是「令行禁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令行禁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例句
1. 為了保持秩序,對違反規定者必須實行令行禁止。
2. 這個國家的法律是令行禁止的,任何人都不能違反。
組詞
執行令、令牌、禁止令、行政禁令。
近義詞
嚴厲禁止、絕對執行。
反義詞
放任、放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