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t of spirit tablet; secrificial tablet] 為供奉死者而暫設的牌位
(1).迷信謂冥間的官職。《藝文類聚》卷四七引 南朝 梁 沉約 《司徒謝朏墓志銘》:“ 漢 車作傳,靈位攸待,我君應符,非公莫宰。”
(2).人死後暫時設的木牌,上面寫着死者的名字,用做供奉對象。 元 張國賓 《羅李郎》第二折:“我安了靈位,排了果桌,向大門外将紙錢忙燒。”《水浒傳》第五二回:“ 柴進 教依官制,備辦内棺外槨,依禮舖設靈位。” 巴金 《家》三二:“‘故胞姊 錢梅芬 女士之靈位’這些字不留情地映進他的眼簾。”
“靈位”是漢語中與喪葬禮儀相關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詳細解析:
靈位是為供奉死者而臨時設立的祭祀牌位,常見于喪事期間。它通常以木闆、紙闆或素绫等材料制成,上書逝者姓名、稱謂及主祀者對其的稱呼(如“先考”“先妣”)。古時也稱為“神主”,是喪禮中标識逝者魂靈的象征物。
靈位制度源自古代禮儀典籍《儀禮》《禮記》,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觀念。南朝文獻《司徒謝朏墓志銘》中已有“靈位”記載,可見其曆史深遠。
靈位是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中連接生者與逝者的重要媒介,既承載哀思,又遵循嚴格的禮儀規範。其形式雖因時代和地域有所差異,但核心意義始終圍繞對亡者的敬奉與紀念。
靈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靈和位。
靈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17;位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7。
靈位這個詞的意思源于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相信人死後的靈魂需要有個安身之所,所以會為亡靈立起一個靈位,供奉和紀念他們。
靈位的繁體寫法為靈位。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靈位多采用篆書、隸書形式,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
1. 他們為了祖先立了一塊靈位,每年都會祭拜。
2. 在清明節期間,許多人會到墳墓前為逝去的親人燒香祭拜靈位。
靈堂、靈車、靈柩、位牌、墳位
神位、祖位、墓碑
生位、生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