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靈跡 ”。亦作“ 靈蹟 ”。1.指帝王的德政。 南朝 梁 江淹 《蕭上銅鐘芝草衆瑞表》:“臣以祥緯雜沓,星燭波運。斯乃靈迹深覃,睿衷夐感。理應寫順,祗無涵祕。”
(2).神明的功績。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澤歌·昭夏》:“敢以敬恭,陳之玉帛。德包含養,功藏靈迹。”
(3).神靈的遺迹;聖賢的事迹。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瑤水 聞遺歌,玉杯竟空言。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 清 侯方域 《新遷顔魯公碑記》:“而際世不辰,靈蹟多淹。”
(4).引申為奇迹。 沙汀 《記賀龍》二七:“ 賀龍 同志回到屋裡,依舊帶着那種因為感到誇耀而來的愉快,而且仿佛談說一種靈迹。”
(5).神明顯靈的事迹。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武員唐突河神》:“噫!宇宙間靈迹照然者,莫如河神。彼武人粗鹵,不知敬畏,幸而未降之罰,乃著異於俄頃之間,以示薄懲,神顧可慢乎哉?”
(6).謂墨寶。 明 高啟 《題黃大癡天池石壁圖》詩:“奈何靈蹟久閟藏,荒竹滿野啼猩猩。”
見“ 靈迹 ”。
“靈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帝王的德政
指帝王治理國家的卓越政績或仁德舉措。例如南朝梁江淹在《蕭上銅鐘芝草衆瑞表》中提到的“靈迹深覃”,即強調帝王德政的影響。
神明的功績
用于描述神明或宗教人物留下的顯著功業,如北周庾信《周祀方澤歌》中“功藏靈迹”的表述。
神靈/聖賢的遺迹
多指與神靈、聖賢相關的曆史遺迹或事迹。例如李白《古風》中“靈迹成蔓草”即感歎神靈遺迹的荒蕪。
引申為“奇迹”
在文學或口語中可代指超乎尋常的奇迹,如沙汀《記賀龍》中用“靈迹”形容令人驚歎的事迹。
墨寶或藝術珍品
少數語境下指珍貴的書畫作品。
“靈迹”一詞涵蓋政治、宗教、曆史、文學等多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遊戲背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靈迹》這個詞意思是指超乎尋常的神奇現象或者非凡的事物,常常用來形容一些不可思議、超自然或者超越常規的事件。
《靈迹》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和“示”。其中,“火”表示與火相關的事物,“示”表示呈現神奇或者非凡的迹象。根據筆畫的計算,《靈迹》這個詞一共有11個筆畫。
《靈迹》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漢語詞彙中,後來逐漸流傳至現代漢字中。類似的詞語還有“靈異”、“神迹”等。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靈迹》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一些繁體字的變體形式。例如,“靈”字舊時寫作“殺”、“殺”等,而“迹”字舊時寫作“蹟”、“蹊”等。
1. 這個小村莊中發生了一些奇怪的靈迹,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觀賞。
2.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關于魔法和靈迹的故事,讓觀衆大開眼界。
組詞:神迹、靈異、神奇、非凡
近義詞:神奇、魔力、不可思議、奇迹
反義詞:普通、平凡、常規、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