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禮儀與禁制。《後漢書·循吏傳·許荊》:“郡濱 南州 ,風俗脆薄,不識學義。 荊 為設喪紀婚姻制度,使知禮禁。”
“禮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可綜合多源信息解釋如下:
禮禁(拼音:lǐ jìn)指禮儀規範與禁止性規定的結合,強調通過禮制約束和禁止不恰當行為。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行為準則的雙重管理:既通過禮儀引導,又通過禁制限制。
核心内涵
禮禁包含兩個層面:
曆史用例
典型記載見于《後漢書·循吏傳》:東漢官員許荊在治理南州時,因當地風俗粗陋,便制定喪葬婚姻制度,“使知禮禁”,通過明确禮儀與禁令來教化民衆。
延伸意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可表示在特定場合禁止舉行正式禮儀活動,例如國家哀悼期間暫停慶典,即屬禮禁的現代延伸。
司馬遷《史記》有雲:“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體現了禮禁的預防性功能——通過禮儀教化防患未然,與法律的懲戒作用形成互補。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與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語辭源類工具書。
《禮禁》是一個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禮》的意思是指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也是一種表達對别人尊重和關懷的儀式。《禁》則表示禁止或限制某種行為。
《禮禁》的第一個字是《禮》,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共3畫;第二個字是《禁》,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共9畫。
《禮禁》是漢語詞彙,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禮禁」。
在古代漢字中,《禮禁》的寫法和現代略有差異。
1. 遵守社會的《禮禁》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2. 這個地區對某些行為進行了嚴格的《禮禁》。
組詞:禮儀、禁止、違禁、禮貌
近義詞:規矩、規範、制約
反義詞:放任、自由、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