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病。流行性傳染病。《周禮·天官·疾醫》:“四時皆有癘疾。” 鄭玄 注:“癘疾,氣不和之疾。” 賈公彥 疏:“癘謂癘疫……癘氣與人為疫。”《世說新語·文學》“ 晏 ( 何晏 )聞 弼 ( 王弼 )名”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其秋,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南史·文學傳·周興嗣》:“ 興嗣 兩手先患風疽,十二年,又染癘疾,左目盲。”
“疠疾”是古代對麻風病的專稱,其含義與症狀在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擴展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曆史文獻和案例,結合醫學特征解析了這一術語的演變與影響。
疠疾(lì jí)一詞指的是傳染性疾病,特指瘟疫或瘟疫樣的流行病。它是由細菌、病毒等傳染體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急性疾病。
疠字由疒部和列部組成,疒部表示疾病,列部表示消逝、疾病失去。疠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疠字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漢字字典中,并有《釋名》等古籍記錄。在古代,疠疾是一種常見但緻命的流行病,經常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疠疾的繁體字為癘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疠疾這個詞的字形在不同曆史時期并未有明顯變化。
1. 這個城市爆發了一場疠疾,很多人感染并喪命。
2. 疠疾的傳播速度很快,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擴散。
1. 疠疾流行:指疫情爆發,疠疾在人群中迅速傳播。
2. 疠疾傳播:指疫情通過傳染媒介如空氣、水等迅速傳播。
1. 流行病:指某個地區或群體中同一時間大量發生的傳染性疾病。
2. 瘟疫:指具有高度緻命性和傳染性的疫情,常導緻大規模人員死亡。
健康:指身體良好、沒有疾病,免受疠疾等疾病的困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