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吏榦 ”。為政的才幹。《世說新語·文學》“ 左太沖 作《三都賦》初成” 劉孝标 注引《左思别傳》:“ 思 為人無吏榦而有文才。”《隋書·郎茂傳》:“ 茂 性明敏,剖決無滞,當時以吏幹見稱。” 宋 蘇轍 《薦林豫劄子》:“右通直郎 林豫 ,吏幹強敏,長於應變,所至可紀。”
“吏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吏幹”指為政的才幹,即處理政務的能力。該詞由“吏”(官吏)和“幹”(才幹)組合而成,強調官吏在行政事務中的實際能力。
“吏幹”在古代多用于評價官員的行政實務能力,與文學才華形成對比。其核心在于強調官吏在具體政務中的決斷力與效率,屬于傳統官僚體系中的重要評價标準。
吏幹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兩個字:吏和幹。它的意思是指吏治和才幹。
吏:部首口,總筆畫數6
幹:部首幹,總筆畫數3
吏幹這個詞從《尚書·泰誓》出現,并在宋代的《集韻》中有記載。起初,吏幹指的是吏治和官員的才幹,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官員職業和能力的泛指。
吏幹的繁體字是「吏幹」
在古代,「吏幹」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吏字在古時寫作「列」,幹字在古時寫作「乾」。所以吏幹在古時的寫法是「列乾」。
他有豐富的吏幹,被任命為地方官員。
吏治、才幹、幹預、先幹後養、幹戈、幹系。
官僚、事務能力、行政能力。
愚昧、無能、不稱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