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tend a meeting as a nonvoting delegate] 作為旁觀者出席,有發言權,但沒有表決權
(1).依次而坐。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或列席而賦詩,或班觴而宴語。” 唐 王勃 《聖泉宴》詩:“披襟乘石磴,列席俯春泉。” 明 陳恭尹 《宿寶積寺》詩:“列席就清陰,開襟面涼風。”
(2).指參加會議而無表決權。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五:“設計*********本來是在編制外的,故隻能列席。” 柔石 《一個偉大的印象》:“在這次的代表會議裡,有我們底十六歲的年青的勇敢的少年列席。”
“列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現代用法(主要含義)
指參加會議時有發言權但無表決權,通常作為旁聽者或非正式成員參與。
例句:
古代用法
原意為“依次而坐”,常見于古詩詞中。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法或具體例句,可查閱唐代詩詞或《郊居賦》等文獻。
《列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在會議、典禮等場合中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通常指以非正式、非常務的方式參加會議,既不具備發言權也不具有表決權。
《列席》這個詞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的“列”是由“刂”部和“例”部組成,右邊的“席”是由“巾”部和“西”部組成。
《列》的總筆畫數是五畫,《席》的總筆畫數是四畫。
《列席》這個詞源于古代的禮法,表示“在會場上安排座位”。它的繁體寫法為“列席”,與簡體寫法一緻。
在古代,有時候會使用不同的寫法來表示詞義相近的詞語,而《列席》這個詞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與《列席》相似的詞語寫法,如“冢席”、“列位”等,這些詞語都是在描述參加會議的座位安排。
1. 他今天來參加會議,但隻是以列席身份出席。
2. 在座談會上,知名專家們以列席嘉賓的身份發表了一些意見。
列席者、列席人、列席名單等。
旁聽、觀摩、看望。
主持、正式參與、代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