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 從七世紀 新羅 時代至二十世紀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種漢語朝鮮語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漢字,文句中實詞多用漢語,虛詞多用朝鮮語(以漢字記音),句法從朝鮮語。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大約在 唐朝 建國前, 新羅 即開始使用 漢 字記錄本族語言,稱為‘吏讀式’。 唐 時, 薛聰 以吏讀式譯 中國 經書為 新羅 語,儒學流傳得以更加便利。”
“吏讀式”是朝鮮半島曆史上使用的一種特殊文字系統,結合了漢語和朝鮮語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吏讀式”是朝鮮從7世紀新羅時代到20世紀初李朝末年使用的混合文字。其形式上全用漢字,但實際語法結構和虛詞采用朝鮮語,通過漢字音标記朝鮮語虛詞成分,形成漢朝混合文體。
結構與特點
總結來看,吏讀式是朝鮮半島在漢字文化圈中發展出的過渡性文字系統,兼具文化交融與語言創新的雙重價值。如需更詳細信息,可參考語言學相關研究文獻。
吏讀式(lì dú sh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吏”、“讀”和“式”這三個部分組成。
吏字的部首是口,讀字的部首是言,式字的部首是弋。吏字有5畫,讀字有14畫,式字有6畫。
吏讀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統。吏,指的是官員、公務員;讀,指的是朗讀、閱讀;式,指的是模式、樣式。吏讀式原本是指官員在公務上的文書、文件的篇幅、格式和規範。
吏讀式的繁體字為「吏讀式」。
古時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吏、讀、式字可能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有所差異。
1. 這份報告需要按照吏讀式的格式來撰寫。
2. 他在考試中以非常标準的吏讀式念出了古代文言文。
吏部、官吏、讀書、演讀、式樣等。
公文格式、文書規範。
隨意書寫、自由格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