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詈辭的意思、詈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詈辭的解釋

垢罵的言辭。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惡言詈辭,狼藉公牒,不敢為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詈辭(lì cí)指用于辱罵、宣洩情緒或貶損他人的詞語或短語,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
    詈辭是語言中專門用于攻擊、侮辱或諷刺的詞彙,常通過貶低對方人格、身份或行為來達到情緒宣洩目的。例如古代書面語中的“豎子”(無能之人)、“汝母婢也”(侮辱對方母親身份)。

  2. 語言特點
    多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如吳語中“豬猡”比喻愚蠢者,“赤佬”借鬼物形容可憎之人。部分詈辭因語境不同可能帶有戲谑色彩,但本質仍具攻擊性。


二、地域與文化差異

  1. 方言特色

    • 吳語區:常用動物比喻,如上海話“煨竈貓”(畏縮者)、“白腳花狸貓”(遊蕩者)。
    • 北方方言:如“操性”(品行差)、“狗日的”(山東)。
    • 粵語/閩南語:如“頂你個肺”(含性暗示)、“丢你老母”。
  2. 書面與口語差異
    書面詈辭較隱晦(如“豎子”),而方言中更直白且豐富,常涉及性、倫理等内容。


三、使用與影響

  1. 社會功能
    詈辭雖被視為不文明用語,但客觀上反映了地域文化、社會心理和語言創造力。

  2. 注意事項
    使用詈辭易引發沖突,需注意場合與對象。建議通過文明表達替代攻擊性語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言案例,可參考語言學文獻或權威方言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詈辭的意思

《詈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粗魯的言辭抨擊、指責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詈辭》的部首是言,并且由14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詈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被用來描述一種貶低、辱罵的言辭。

《詈辭》在繁體中寫作「詈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詈辭」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

例句

1. 他對不喜歡的人總是口出詈辭。

2. 不應該用詈辭去傷害他人。

組詞

诋毀、辱罵、謾罵、抨擊

近義詞

謾罵、辱罵、毒罵、批評

反義詞

稱贊、褒揚、表揚、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