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指官吏因罪遠谪,遇赦酌情調遷近處任職。 唐 白居易 《自題》詩:“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舊唐書·玄宗紀上》:“﹝ 開元 二十年﹞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宋史·欽宗紀》:“﹝ 靖康 元年七月﹞詔:‘ 蔡京 子孫二十三人已分竄遠地,遇赦不許量移。’”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量移》:“ 唐 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
(2).泛指遷職。 明 王世貞 《除夕張山人分韻是日有浙藩之報》之二:“自憐遲暮意,初作量移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歸舟》:“ 道光 辛丑秋七月,由 粵 西量移 蘇 撫。”
“量移”是中國古代官場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核心指官吏因罪被貶後,遇赦或特定情況下的職位調整。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起源
最初指被貶至偏遠地區的官員,因朝廷赦令或政策調整,被酌情調任至較近地區任職。例如《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時期“左降官量移近處”,白居易詩中“三年隨例未量移”也反映了這一制度。
後世泛化
宋代以後逐漸泛指官員的職位遷調,如《宋史》提到蔡京子孫“遇赦不許量移”,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明确其演變過程。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量移案例,可查閱《舊唐書》《宋史》等文獻。
量移(liàng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移動、移動量。它可以用來描述物體或者人在空間位置上的改變。
量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裡”,總共包含有7個筆畫。
量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量移的意思更加偏向于“量度移動”,用來指稱人和物體在空間上的移動行為。
量移的繁體字是「量移」。
在古時候,量字的寫法稍有差異,具體為「両移」。
1. 他們用輪子方便地将貨物量移到倉庫中。
2. 她的家離學校很遠,所以她每天需要進行一次長途量移。
量草、量度、移動、移動量、量尺
遷移、搬移、轉移
固定、靜止、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