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o partie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雙方并立;同時并存
勢不兩立
并存;同時存在。《戰國策·燕策》:“﹝ 太子丹 ﹞謂其太傅 鞠武 曰:‘ 燕 秦 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先帝慮 漢 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讨賊也。” 金 王若虛 《孟子辨惑》:“至于仁富不能兩立,則理勢之固然者。” 聶绀弩 《談<野叟曝言>》:“反對方巾氣一定會愛好性靈,因為性靈與方巾氣是不能兩立的對頭。”
“兩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ǎng lì”,其核心含義指兩種事物或立場同時存在且互相對立,常以否定形式強調不可共存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立”指雙方并存或對立的狀态,常見于否定語境,如“勢不兩立”。例如《後出師表》中“漢賊不兩立”表示漢朝與曹魏政權不可共存。
曆史文獻
源自《戰國策·燕策》中“燕秦不兩立”,指燕國與秦國無法并存。
諸葛亮《後出師表》沿用此詞,強化了敵對雙方不可調意象。
現代使用
多用于描述矛盾對立的關系,如“正義與邪惡勢不兩立”,或具體場景“和飛蛾勢不兩立”(表達厭惡)。
需注意與“二立”區分:
常見搭配為“X與Y不兩立”,如“忠孝難兩立”“公私不兩立”,突出矛盾雙方的排他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現代引申義,可參考《戰國策》《出師表》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兩立》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它指的是兩者分别立場明确,各執己見,互不妥協的情況。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兩個對立的觀點、利益等不能調和的現象。
《兩立》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的“兩”字(liǎng)是由“又”(雙手)和“一”(一個)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七個筆畫;“立”字(lì)是由“立”(站立)部首組成,總共有五個筆畫。
《兩立》的繁體字寫法為「兩立」。
在古代寫法中,“兩”字的變體“倆”(liǎng)常被使用,而“立”字的古代寫法則為“⿱立⿻立立”。
1. 在這個問題上,雙方的意見存在明顯的兩立。
2. 由于利益沖突,導緻了雙方的兩立局面,無法取得共識。
1. 各執己見: 形容因立場不同且堅持己見。
2. 分歧: 指意見、立場等不一緻,産生差異。
1. 對立: 形容兩種或多種相反的事物在性質、地位等方面的不一緻。
2. 矛盾: 指矛盾事物之間的矛盾性。
1. 一緻: 形容各方或多方之間在立場、意見等方面完全相同。
2. 協調: 指通過溝通、妥協等方式來解決各方之間的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